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事
我们希望儿童从他自己心中“发展”出这个或那个事实或真理。我们叫他自己思维,自己创造,而不提供发动并指导思想所必需的任何周围环境的条件。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从无中发展出来,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发展并不是指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
杜威
思维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传统上既定的讲课的特点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但这种提问常常以取得答案为满足,而不是引起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
杜威
教育如果偏于技术,做事虽巧如扒手,好像斯巴达的教育,做得巧妙异常,使人不得而知。这种教育,儿童易于趋于卑鄙下贱的方面,将来技能虽好,但对改造经验的意义太有限,太狭隘。教育是要对生命成长有帮助的,而不仅是为了谋生。
杜威
简单明了的事实是,除了有独创性的做铁匠的能力、做木匠的能力、或制造蒸汽机的能力以外,没有任何孤立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或推理能力。简略地说,能力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类型的工作而使之协调起来、组合起来的特殊的冲动和习惯。
杜威
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一些东西去学;而这些事情的性质需要思考;学习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Give the pupils something to do, not something to learn; and the doing is of such a nature as to demand thinking; learning naturally results.
杜威
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
杜威
原子,分子,化学的公式,物理研究中的数学命题,所有这些首先具有知识的价值,但只是间接地有经验的价值。它们代表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和别的工具一样,它们的意义只能通过应用来学习。我们不是看了事物就能了解它们的意义,只能通过它们的工作,把它们作为求得知识的方法的一部分,才能了解它们的意义。
杜威
教师已经知道的事物,在学生方面只是正在学习的事物。所以,双方的问题是根本不同的。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他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而学生的心思,自然应该用在正在学习的题目上,而不用于它自身。
杜威
无论做什么事,总要有个目的,即便是学乘法表,也要有目的,但这种目的总是在教师的头脑里,而不在学生头脑里。学的人总以为凡是教师教的,就应该听他指挥,而没有自己的目的。不仅如此,将来学生就以为:无论做什么事,凡觉得地位高于我的,就应该听他的指挥。而在地位高一点的方面,也自以为应该指挥地位低的。所以,做事的目的就取决于在地位高的人,而对教育来说,就将目的和知识分离开来,生出来很多危险。地位高的驱使地位低的,地位低的甘愿供地位高的驱使。所以,教育界中有许多分裂和机械的技能,原因就于此。
杜威
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在方法上给人的最大启示是“行进式思维”,即它不赞成固定的、终极的原理或真理,而是选择用一种“假设”和“行进”的态度来观察和理解事情。在此要求下,教育就必然走上试验和修正的道路,这种行进论或过程论,对教育实际情景中的唯结果论是有极大影响的。
杜威
一切艺术都要运用人体的各种器官——眼和手、耳和嗓,但又不只限于表现器官所必需的单纯的专门技巧。它包括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对事物的心灵上的反映,然而它不是任何独立自存的若干观念。它是思想与表现手段的生动的统一。
杜威
如果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学一些文字,学校任何科目的教学法应该尽可能不是学院式的。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对活动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细心检查一下正规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术、阅读、地理、物理或外国语的教学,都将会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它们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地学到了东西。
杜威
我们做一件事情,必先有目的,而要达成目的,则必须要有“精神的集中”。心神不能集中的人,做事往往犹豫不定。我们常听说“集中”二字,却没有真正地理解过,以为凝心聚神于一样东西——比如一动不动地看一本书,或是说一句话,这就是“集中”,其实大错。所谓“集中”,如同聚集军队向中央靠拢一样,乃是一个个活动趋于同一个目的的意思,它是活动的、有次序地持续朝目标前进的过程。学校里要培养学生的集中力,最重要是要观察学生的精神能不能完全关注于一件事,如果能做到,他们就自然能对学习材料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而不需要有人强迫着学习。但实际上,学校里的很多事情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反而让他们分心,从这里来看,学校教育的弊端就很明显了。
杜威
自由是人人不可缺少的,有了自由,就能发现自己的短处。真正的自由、最高的自由是知识的自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了解其意义,就是自由。我们对自由获取的程度,往往和了解事物的程度是相关的。……因为自由一定来自于知识。
杜威
没有人曾经解释过为什么儿童在校外时有那么多的问题(如果他们得到什么鼓励,真会缠住成人不放),为什么他们对于学校课堂上的教材那样惹人注目的缺乏好奇心。想一下这种惊人的对比,就可以明白通常学校的情况在多大程度上能给予学生一些能自行提出问题的经验。无论教师个人在教法上有多少改进,都不能完全补救这种情形。要克服这种缺陷,必须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我们发现,凡是儿童忙着做事情,并且讨论做事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的地方,即使教学的方式比较一般,儿童的问题也是自动提出的,问题的数量是很多的,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进的,多种多样的,而且有独创性的。
杜威
教育者的问题在于使学生从事这样一些活动:使他们不但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在工作中发现即时的满足,以及预备为后来的应用,同时,所有这些效果都应从属于教育——即从属于智育的结果和社会化倾向的形成。
杜威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而学生所学的科目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个事实说明教师不仅需要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教育专业性的知识。……为什么教师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史和各科教学法?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理由是,他能凭借这类知识观察学生的反应,迅速而准确地解释学生的言行,否则,学生的反应;可能察觉不出来;另一个理由是,这些知识是别人用过而又有成效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他就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给儿童以适当的指导。
杜威
科学习惯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能力。……对待事物,要将因果看为相连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相互孤立的东西。只有这样,才算养成了综合的习惯。
杜威
教师本身必须有真正的理智活动兴趣,必须热爱知识,这样,于无意中就会使其教学充满生机。一个令人生厌的、敷衍了事的教师将使任何学科变成死物。再则,教科书必须用来作为手段和工具,而不能是目的。教科书的用途在于引出问题,并提供解答这些问题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讲课中,听任教科书的摆布,甚至让教科书占据主宰地位,其结果只能使思维变得迟钝。通常,对教科书的材料,应当采用迂迥战术,不宜直接攻击。从字面上去对待教科书,就会使儿童的心智局限于书中已经定型的老套子上。
杜威
学校很多工作就是制订规则,要求学生照做,甚至在学生做了以后,还不引导他们去发现所用的方法和结果——例如答案——之间的联系。就学生来说,整个事情只是一个把戏和一种奇迹。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任性的活动,并且要养成任性的习惯。
杜威
«
1
2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
1609
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