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其实
有的父母常说,我对孩子说了800遍了,他就是不改。其实,你做了什么比你说了什么更有影响力,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他是在观察中学习,他在模仿大人的行为。
孙云晓
这个世界永远有两种人: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于是就是两种掌控思路。掌控者懂得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就有在他们心中,注意力是这样分配的:能力>难度>努力>运气。他们的内心对话是:这个事情的确很难,但以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要尽全力,其他就交给老天了。以这种状态做事,增强的是能力和对任务评估的眼界,能力和眼光长期都可控,这样的人生可控性会越来越强。越是糟糕的掌控者,越是机会主义。他们把时间花在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在他们的心中,注意力是这么分配的:运气>难度>努力>能力。他们的内心对话则是:也许这就是个机会呢?希望不要太难,其实只要是个机会,我努力是没问题的。能力这种事情,确定是机会再练。这种人把人生都押在外部常常变化的领域。
古典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理解多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所有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点。上层决定下层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选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下层无解,向上一层努力收益不高,就要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在多层系统里,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在多层系统里,我们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低水平勤奋”,其实就是“低层级努力”。因为低层次的部分好把握,也容易看到,殊不知答案根本就不在这一层。
古典
做自己求认同——找不到自己——求认同。很多“找自己”的人,不管是找梦想还是找天赋,内心的诉求是“求认同”。越是求认同,注意力就越放在外界的关注、外界的高手上,也就越难找到自己的天赋、梦想和激情。这也让他们越来越焦虑。其实,你怎么可能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呢?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停止这种循环的方式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关注自己的需求和优势,在方式方面借鉴,在步调方面有自己的洞见。
古典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古典
在每个人自己的局里,你翻遍书也找不到标准答案。但面对困境,只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局,就是“系统”。
古典
头部效应讲起来好像是明摆着的——要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很多道理常常由于过于简单,而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头部效应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越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就越难,因为过程的反人性。
古典
人体是一个“生理——心理——意志”的多层系统,现代人过于强调大脑,而忽略了心灵和身体其实是另外一套系统。很多心理疾病因思维过度引发,“神经症”患者就总希望通过思维层面控制一切,而很多人失眠、焦虑甚至人格分裂,都是因为想得太多,引起了情绪上的不适。如果大脑继续压抑,情绪出不来,就向生理层施压成了生理疾病。
古典
我们总以为孩子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总担心孩子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总是希望帮助他们规划生活,总是把他们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的。其实,这样反而侵占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
朱永新
目前,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信任孩子,我们以一个很高的标准衡量孩子,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标,忽视了很多孩子离这个标准还很远,这些孩子也就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实,教育应该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的过程,而孩子没有我们的信任就很难有自信 。
朱永新
我们经常说:“要把自己家打造成开运宝地!”其实收拾就相当于“驱邪”,扫、擦、刷就相当于“净化”。不依赖通灵师和占卜师,我们自己就能完成驱邪与净化 。
山下英子
断舍离是加分法。一步一步地前进,无论有多么微小的进步,都要给自己加分。哪怕稍有停滞也没关系。不顺利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我现在还做不到。”允许自己停下。这种脚踏实地向前迈进的感觉,就好比在一级一级地爬螺旋式阶梯。无论爬得多高,眼前的景色永远没有变化,甚至不确定有没有尽头。从正上方看,就好像是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回到原点。然而从立体的视角来看,其实是在稳步前进的。哪怕只有毫厘之差,也是在不断进步的 。
山下英子
孩子就像成年人一样,一旦选择太多,就会不知所措,不知从何选起。我们可能以为选择越多越好,但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的实验显示,我们其实不喜欢选择太多。
菲利帕·佩里
如果你还没有孩子,可以做另一种版本的练习。注意你发飙或自以为是、愤怒、恐慌、羞愧、自我厌恶的频率。从你的反应中寻找规律,好好回想你第一次有那种感觉是什么时候,你会发现那种反应其实积习已久。你早已养成习惯,跟当下的情境无关。
菲利帕·佩里
大牛市的洗盘其实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通过持有者的换筹来提高市场平均持有成本,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大众下跌并不可怕。
金融帝国
如果你发现很难直接进入当下时刻,那么请你从观察自己老想要脱离当下时刻的惯性开始。你将会观察到,你总是把未来想得比现在更好或更坏。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它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如果它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象。
埃克哈特·托利
心理上的恐惧其实和任何具体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无关。恐惧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如果你被你的思维控制并失去了当下的力量,这种焦虑的鸿沟就会与你相依相伴。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应付的,但是你无法应付未来存在于思维中的事情。
埃克哈特·托利
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埃克哈特·托利
无论何时当你不开心时,你其实是抱有一个无意识的观点,就是你的“不开心”会买到你所想要的。如果你的思维不认为这种不开心会对事情有所帮助的话,它为什么还要去创造这种不开心呢?当然,事实是,消极心态没有任何作用。它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反而是阻碍;它不会消除不利条件,而是让不利条件持续不散。
埃克哈特·托利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一旦在某个领域获得了成功,就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成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这背后,其实是有商业逻辑的。人生,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一个公式: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程东升
«
1
2
...
60
61
62
63
64
65
66
...
184
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