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摘录《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格言名句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不迷失
李吉林
无论运用放大插图,还是课本插图;无论用简笔画,还是剪贴画,以及视频画面,都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绘,告诉学生感知的角度及侧重点,从而使其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形象及语言的理解。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创设情境的八条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模拟操作情境;游戏比赛情境;网络拓展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生活的场景是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学科教材和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二是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三是设计观察中启发性的导语。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利用艺术“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以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生活的真实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途径创设情境,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使儿童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形象,体验情感。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句式,把观察到的情景教具体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阶段受到规范化的语言训练。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情景教学为了发展儿童的语言,着眼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努力从整个情境的设计、优选以及情境中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多方面拓展儿童的思维空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训练了儿童的语言,又发展了其思维。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教师还需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再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的过程中,教师应预估学生可能产生的情绪和做出的反应,同时设计好相应的启发性的导语。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遵循学习科学,提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策略:(1)学习知识的复杂性——整合知识,选择最佳途径设计情境;(2)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情激智,唤起持久投入的内驱力;(3)学习系统的开放性——链接生活,凭借活动历练实践才干;(4)学习催发潜能的不易性——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拓宽教育空间的三个渠道:一是通过多样性的教育“周”“节”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二是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保证学校和社会、各学科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以及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相融合,扩大教育效果;三是通过野外情境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课堂上儿童智能活动的源泉。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情境教育操作“五要义”: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情境课程的“理寓其中”,正是从教材的理念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形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围绕着教材理念展现的。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每一篇教材的内容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生活。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情境课程提出“意远的”特点就是受“意境说”的影响、启迪。刘勰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情境课程主张与斑斓的生活相通,使所创设的情境意境深远。因此,情境课程总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如此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及昔,以至未来……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情”是情境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追求的目的和归宿所在,而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的“情感”,则表现为层次更高级、内涵更丰富的理想、道德、信念、意志等,是一种强大的情意力量。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形真并不是实体的复现,忠实的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从“意境说”中概括四大核心元素,符合儿童发展所需:“真”——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衔接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美”——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全面发展;“情”——情感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思”——想象是创造的萌芽,意境广远开发儿童潜在智慧。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活动情境,结合时令和社会大背景确定主题,着重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他人意识、环保意识,并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三自”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将各科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每一个大单元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师生共同参与。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家庭和社会),在主题的导向下,各科教师协调动作,相互支持,相互迁移,相互补充,充分把教育、教学内容中的“相似块”集合在一起,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们利用大单元情境课程相互作用的一致性,加大教育的力度,使有限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强化了教育的效果。这不仅为课的综合找到了出路,而且也体现了课程综合的优越性。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除了观察大自然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生活,每个孩子都是社会中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认识周围世界。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不同学科的教师都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把它与亲、美、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学科知识与儿童活动的结合,使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保证,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构建网络结构的情境课程“四大领域”。核心领域:学科内容与儿童活动相结合的“学科课程”;综合领域:各学科协同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衔接领域:缩短幼小距离的“过渡性情境课程”;源泉领域:利用天然智库鲜活资源的“野外情境课程”。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