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收集《表象与本质》文案金句是品牌的故事讲述传奇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具身理论认为,我们全部的概念都深深依赖身体。这句话可以作为“具身认知”理论的座右铭。具身认知理论在最近几十年来有长足的发展,在神经科学、心理语言学、哲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敏感”“感觉”“反应”这类词都可以同时用于具象和抽象的情境。你可以对寒冷和嘲讽敏感;你可以感到灼伤,或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可以对盘尼西林和美景有反应。事实上,“感觉”这个词,本身就是生理和心理感觉交叉使用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一句话,生理感觉是心理感觉的体现。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视觉或许是最复杂的感官,但它至少提供了最丰富的词汇的感官。所以,词汇中有这么多以视觉为基础的词语被用来描述从严格意义上讲与视觉无关的事物和情形,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为现实寻找新的洞见,总是在套用过去来解释当下,总是在不由自主地建立联系,总是从船上扔下一个又一个瓶子,期望其中一个能够顺利漂到岸边。当然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沉到了记忆的海底,永不复见。这些无用功都是成功的代价,一个罕有却巨大的成功——或是解救了一艘船,或是解救了一个人质,究竟如何,随你所好。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在压力之下,范畴之间无意识的竞争永无休止。而口误,以及其他行为上的错误,使这些竞争有迹可循。这种竞争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个胜者,在这种情况下,听不见、也看不到这潜在的较量。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有时,我们触发了合适的范畴,但却用在了不合适的对象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给杯中的咖啡加完牛奶后,顺手就把杯子放回了冰箱,实际上本意是想把牛奶放回去。“同样的例子”发生在泡完澡后,本想把水放掉,却打开了其中的一个水龙头。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两个概念要互为反义必须极为相似。例如,大和小是尺寸的对立面。同样,亮和暗是相反的亮度。两个概念分处两极,却使它们紧挨着彼此,从而造成它们之间产生滑动的可能性。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It sure is thirsty!由于同时有两个念头:“It sure is hot!”(天真热)和“I sure am thirsty!”(我真渴),因此把这两个思想压缩到了一个简短的句子里。这个句子虽然短,但没有意义。热和渴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身体不适。“天热”的情形和“我渴”的情形之间的交叉比我们在前面讨论的混合情形要小得多。尽管如此,这两种情形所牵涉的核心本质,即需要缓解身体不适,则是一样的。而正是这一处于较高抽象层面的类比造成了上述词语混合。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如果用心倾听任何一个母语者说出的话,不论是哪种语言,你都会听到细微的走了音的元音、稍微延长的辅音、该发爆破音时却发轻音、该发轻音时却发爆破音、词与词之间的少许停顿,以及许多其他声音的变形走样。所有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表明下面暗流涌动,充满词语之间的你争我夺,而且这一切几乎都是在说话人不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词语混合的背后是人们试图在日常交流的压力下把思想转变为词语的努力。人们试图将复杂的外部环境简化,并压缩成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类比,总是处于无意识的相互竞争状态。这些类比激烈竞争之后,通常会产生清晰而明确的胜者,但有时也会出现没有任何一个范畴能够成为明确胜者的局势。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两个或更多个词语就会竞相发声,这就形成了相互竞争范畴词语标记的标准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竞争的词语碎片在语流中相互掺杂,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稀奇古怪、不可预测的变种。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于意识层面之下的思维活动,口误构成了听得见的痕迹(若是笔误,则是看得见的痕迹)。就像是动物在丛林中的踪迹,若是留心观察便能看到,而且还能从中读出很多很多的内容。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范畴就是感官。它们延伸了生理感官,让我们得以用更抽象的方式接触外部世界。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把过去丰富的经验运用在当下;少了它们,只得在这世上无助地挣扎。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人类的全部思维都有赖于范畴。我们在不断扩展人类共享的范畴库,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扩展着各自独有的范畴库。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在无意之中涵盖了极其抽象的范畴,比如“可以操作的东西”或是“有容量的东西”这两个范畴。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当我们陷入思维的困境时,增加抽象的层次可以使我们自由地切换视角。但是真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想通过找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分类以改变现状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涉及微妙的创造性了。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抽象是人类从一个范畴轻松跳到另一个范畴的关键,它让人高效地感知整个世界,并有效地与之交流。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标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概念的本质。对于任何概念,我们从最初具象的例子,渐进到更抽象的例子。比如说,从书桌上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件到屏幕上那些无法触及的电子文件,或是从邮编到电子邮件地址。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人类创造范畴,随后使之扩张、发展,并在其间建立联系,因而在范畴的世界中悠然自得。如果能巧妙地思考问题,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范畴,而且我们可以灵活地把新遇到的情境与心中的概念联系起来。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那些生活里的范畴使人变得准确,而高度抽象的范畴使人变得深刻,对于行家来说,准确与深刻再重要不过了。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行家从来就不是无所不知的。一个真正的行家有一个繁杂的范畴体系,即使某些地方存在空缺,他也可以通过类比查漏补缺。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近几个世纪以来,元类比已经深植于物理学家的思想之中:若是有一个概念在某一领域已被研究透彻,物理学家们就会试着把它移植到另一个领域,如果取得了成功,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再去尝试一个更冷门的领域。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是对先前移植经验的类比。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
/
《表象与本质》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