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尊重
大多数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要会尊重及欣赏彼此。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先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争论时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例如“你刷手机时,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 你刷手机时,都不理我”人们大多不喜欢被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比较容易听进去。
菲利帕·佩里
即使你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分居,只要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到对方,那就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如果带他来到世间的其中一个人经常被称为坏人,孩子往往也会把这种想法加以内化,认为自己是坏人。如果父母离异,孩子仍能与双方定期密切的接触,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往常一样,性格也不会变的忧郁或者好斗。
菲利帕·佩里
如果你们是夫妻俩一起养育孩子,你们之间的爱、善意、关怀与尊重,都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菲利帕·佩里
孩子的自尊源于他们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
菲利帕·佩里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
菲利帕·佩里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并支持他们追求梦想。
菲利帕·佩里
孩子也是通过游戏来学习与同伴交流。游戏是培养创造力及工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探索及发现的基础。游戏是生活的实践。游戏就是婴幼儿的工作,需要获得尊重。
菲利帕·佩里
我对育儿的定义是:我的照顾、尊重与关注,是对我女儿及亲子关系的一种投资。
菲利帕·佩里
树立“人”的观念,尊重学生是有灵性可塑造的人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于漪
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
卡尔·雅斯贝尔斯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会在处理问题时积极地思考,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允许同学们有不愿意帮忙的心理和行为。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有复杂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开放老师的心态,理解家长,尊重孩子,你要能够尊重他人不同的教育方式,找到他这么做的心理动机。这就是教师的智慧,也是爱的艺术。
桂贤娣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基于自身的经验,凭借直觉来关怀学生,并没有注重个体差异,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在我看来,爱孩子就应该以尊重理解为前提,尤其是这类生理、心理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病残生,他们自卑感强,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待这类学生,老师太热情,他觉得你是同情可怜他;老师太冷淡,他觉得你是嫌弃歧视他。因此,对他们的关爱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得科学、爱得具体,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桂贤娣
教师这个职业有时候就像医生,医生治病救人,教师则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孩子的过失就像是小小的疾病,我们不能讳疾忌医,隐瞒包庇,更不能谈虎色变,夸大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都应该珍视每个孩子的过失,因为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契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这时,学生潜在的问题就会暴露无疑,帮助学生找到并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所在,便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理解、尊重、信任,用真情换取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
桂贤娣
越多地认识真理,只会让自己越多地谦卑,越多地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光同尘。
罗翔
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无须教会孩子尊重,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但是如果一位母亲当初并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儿获得尊重,她会设法借助教育的手段从孩子身上获得这些。
爱丽丝·米勒
母亲就像一个孩子,在找寻一个可供支配的对象。尽管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孩子确实是合适人选。孩子无法逃避,就像自己的母亲小时候一样,他可以被塑造成大人想要的样子。大人可以从他身上获得尊重,可以指望他体会自己的情感,可以被孩子爱慕和欣赏,在孩子身边会感到自己很强大。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永远无法割断赞美与爱之间的悲剧关联。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爱丽丝·米勒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一种表演,它常常体现在每天的待人接物中对某个个体发自内心的尊重。
罗翔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温尼科特曾这样描述这个美好的画面:“母亲看着怀里的婴儿,婴儿也看着母亲的面容,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是真的看着面前幼小而无助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投射,也不会把她的期望、恐惧和为孩子制定的计划投射到孩子身上。否则,孩子在母亲的面容中找到的就不是自己,而是母亲的困境。孩子自己则缺少镜映,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徒劳地寻找这面镜子。
爱丽丝·米勒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约翰·贝曼博士
«
1
2
...
32
33
34
35
36
37
38
...
67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