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基本准则;如果这四项准则不能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天下的治乱不在于一个王朝的兴亡,而在于百姓的忧乐。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但古代圣王的用意并不止于此。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天子认为对的未必对,天子认为错的未必错。
如果没有君主,人们各自可以自私自利。
古代以天下为主体,君主为客体,君主一生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
后世的君主却不是这样,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
天下不能由一个人治理,就设置官员来治理。
世俗的儒者不考察,认为工商是末业,妄加议论抑制。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但古代圣王的用意不仅如此,还希望治理天下的方法都出自学校
天子认为对的未必对,天子认为错的未必错
天下的治乱不在于一个王朝的兴亡,而在于百姓的忧乐
讨论学问要看其人的品行,讨论政治要考察当时的形势
大丈夫做事,只问对错,不问利害;只问是否符合道义,不问成败;只考虑万世的影响,不考虑一生的得失
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器)存在。所谓规律(道)是事物的规律,不能将事物说成是规律的事物。
规律存在于物质之中,物质无不体现规律;物质存在于虚空之中,虚空无不包含物质。
实践可以包含认识,但认识不能代替实践。
人的本性是不断生长的生理,每天都在生成变化。
应当通过具体事物探究规律,不可先设定规律来限制事物。
善于教导的人必须遇到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使教育的效果更大。
君子的学问,从来不会脱离实践去空谈认识,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