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群体
偶像崇拜的五大标识: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当群体符合第一条,其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这种情感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对群体来说,也许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古斯塔夫·勒庞
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古斯塔夫·勒庞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
古斯塔夫·勒庞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
古斯塔夫·勒庞
群体只会干两种事—一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古斯塔夫·勒庞
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一一法律上或者道德上。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责任,群体就是道德,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
古斯塔夫·勒庞
整个树身就像一群体态各异的人,站在雨中,打着伞。……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的日子里,绳子上会挂满衣服,场面蔚为壮观。
贝蒂·史密斯
所以我时常在问:“我们是否能够笃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呢?”因为只有这种神圣的意义感才能带领我们走出虚无的泥沼。有人就问智者:“一滴水如何能够不干涸?”智者说:“把它汇入大海。”因此我们需要群体的力量,我们需要彼此成为榜样,才能让我们的心不至于干涸。当你决定去做一个正直的人,也许也能吸引那些正在犹豫是否要去正直行事的人。我的身边有许多令我感到感动的律师、令我感动的法律人,当然也有很多很多令我尊重的医生,让我始终相信:正是因为世界并不美好,所以美好是存在的,美好是值得期待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罗翔
遇到问题不用慌,寻求帮助,我们每个人都是弱小的个体,我们向别人寻求帮助并不可耻、并不可怜,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帮助,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获得力量。
罗翔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人物,那历史就是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通过对历史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复杂,你会对人性的高贵赞叹不已,也会对人性的邪恶不寒而栗。通过历史人物,我们也能反省自己,升华自己,去彰显人性的光辉,压制人性的幽暗。历史中,无数鲜活的个体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不完美,从此我们可以拒绝人造的偶像。正是因为对历史的阅读,我才深刻了解法治的精神,因为人的不完美,所以人类的任何群体都有败坏的天性,所以对任何权力都要保持绝对的警惕。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任何权力都要套上法治的镣铐。
罗翔
“在网络时代,我们似乎也开始渐渐丧失了对复杂情感的体察,丧失了对他人境遇的体谅。空洞和浅薄,最终导致的又是观点的极端和情绪的残暴。美国法学家桑斯坦在其《网络共和国》一书中,将这种现象描述为‘群体极化’,即团体成员中一旦开始有某些偏向,在群体商议讨论后,人们就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则形成非常极端的观点。可怕的是,如果这种极端意见是集中于某个个体,就很容易演变成对他的网络处刑。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网暴滋生的深层原因。我们的情绪极容易就被极端意见挑动,也越来越倾向对他者进行非黑即白的评判;而这种情绪和判断,又会像利刃一样刺向身处舆论漩涡的个人。”
罗翔
也许,要求法律来改变人心,是不现实也不恰当的。但还是那句话,法律至少要有所作为,如果不能成为照进黑暗的灯塔,那起码也要发出守护人权的微光,给被拐卖群体一个公正的盼望。
罗翔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尼采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蒋勋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龙应台
泰弗尔的研究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人是社会性的,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群体的成员;第二,人是反社会的,因为他们不喜欢其他群体的成员。
乔丹·彼得森
军人值得大家尊重,他们是天底下最朴实的群体。
刘猛
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李玫瑾
个体通过思考,可以改变世界。目前,团体精神只是群居本能的外在表现。群居是人们出于恐慌而做出的反应,资本家、工人以及学者都只与同类人抱团。他们为什么恐慌?背离内心的人才恐慌,因为从未坦然面对内心而恐慌。群体中都是内心恐慌的人!他们发觉,他们的生存法则则开始无效,他们所遵循的法则则变得陈旧不堪,他们的宗教和道德标准都不再适合当下。
赫尔曼·黑塞
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余秋雨
«
1
2
3
4
5
6
7
8
9
10
...
28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