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汇总《非暴力沟通》名言文案让我们在挫折中站起来继续前进
马歇尔·卢森堡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培养对自己的爱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他们。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马歇尔·卢森堡
/
《非暴力沟通》
«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