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是一位英国的心理治疗师和作家,她以撰写有关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书籍而知名。著有《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沙发上的心理学》等。
这种想把孩子从自已身边赶走、想让孩子睡久一点、想让孩子独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时间的感觉,会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让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为如此,你无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菲利帕·佩里
这种贴心的陪伴会使任何事情都变得更能忍受。
菲利帕·佩里
这是因为父母或照顾者的关系不和睦时,孩子经历的情感痛苦是成年人看不见的。身为父母,你很难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因此,你不会去探究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导致那种痛苦的。
菲利帕·佩里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
菲利帕·佩里
在孩子看来,他分属于你们两个人,依附于你们两个人,也是你们两个人中的一部分。如果带他来到世间的其中一人经常被称为“坏人”,孩子往往也会把这种想法加以内化,认自己也是“坏人”。
菲利帕·佩里
与前夫/前妻建立顺畅、合作的关系很不容易。当其中一方不愿付出时,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甚至包括在自己的内心诋毁对方。
菲利帕·佩里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很难阻止自己把幼时受到的对待继续传给下一代。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然后反思。正视自己想要采取的不当的因应方式,会让人产生愧疚感和防御心态。但愧疚不是坏事,当我们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可以把愧疚转化为庆幸,因为它提醒我们需要改变。
菲利帕·佩里
研究显示,家庭结构本身对孩子的认知或情感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
菲利帕·佩里
我想进一步建议: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菲利帕·佩里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负起多少责任,是亲子教养的关键。偏偏这些关键经常遭到忽视,因为把焦点放在孩子及他们的行为上比较容易,去探究我们如何影响孩子,进而改变我们影响他们的方式比较难。而且,不只是我们对孩子的反应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质和性格,他们在环境中看到及感受到的东西,也会塑造他们的人格和性格。
菲利帕·佩里
我觉得遗弃就像是一道光谱,在最严重的那端,是像马克的父亲那样抛家弃子,完全抽离孩子的生活。而当孩子想要你陪伴时,你让他走开,或孩子想让你看他的画作时(某种程度上,那是孩子试图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样子),你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一下,并没有认真地去看,那也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遗弃”。
菲利帕·佩里
我会鼓励你回顾自己婴幼儿时期及童年的经历,以便把自己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有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也避免把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
菲利帕·佩里
我的客户奥斯卡收养了一个十八个月大的男婴。每次儿子把食物掉在地上,或是随处乱扔食物时,奥斯卡就一肚子火。我问他:“你小时候要是把食物掉在地上或随处乱扔食物时,会发生什么事?”他说祖父会用刀柄敲他的手指头,然后要求他离开房间。他回想起自己儿时遭到那种对待的感受后,开始同情幼年的自己,那也帮他找到了对孩子的耐心。
菲利帕·佩里
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无聊、令人沮丧、让人失望、伤透脑筋,但同时也是你经历过的最有趣、最快乐、最有爱、最美好的事情。
菲利帕·佩里
为人父母后,你终于体会到自己的父母以前需要面对什么,也许你会更加感激他们,更加认同他们,或更加同情他们。但你也需要认同你的孩子。花时间思考你自己在婴幼儿时期,或是跟孩子年龄相仿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样做可以帮你培养对孩子的同理心。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恨不得大吼着推开他们时,这种同理心可以帮你理解孩子,感同身受。
菲利帕·佩里
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首先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如果不考虑彼此的感受,双方会越吵越激烈,而且理由会越来越多。在这种争论中,双方的目的变成追求得分,而不是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菲利帕·佩里
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减少家人间的怨恨,促进理解。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菲利帕·佩里
如果在你的某个年龄段,父母离开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类似的年龄,你也会开始抽离孩子。或者,你在某个年纪开始感到孤单,等你的孩子到了相似的年纪时,你也会想在情感上抽离他。
菲利帕·佩里
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有一天你会赫然发现,那些经历会冷不防地跳出来,给你一记回马枪。你可能会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跟我妈妈如出一辙。”如果那些话都是正向的积极的,让你童年时觉得有人需要你、关爱你、保护你,那当然很好,但实际上那些话的效果往往正好相反。
菲利帕·佩里
如果你有自责的习惯,孩子可能也会养成这种有破坏性的习惯。
菲利帕·佩里
«
1
2
...
5
6
7
8
9
10
11
...
2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