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存在
之所以说国家制定法无法抗拒民间法的影响,是因为所谓的严格执法和守法如果有,也是很少的;那种静态的严格法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状态。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可能仅仅因为严格守法和执法是道义上的正确选择而严格守法和执法。大多数情况下,守法和执法只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的一种选择。 而且由于任何制定法都具有某种或多或少的弹性,法律不可能规定一切,许多法律有交叉,因此,从特定角度看,法律规避必定是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真正的严格执法则是一种例外;甚至许多严格守法和执法的行为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法律规避”。
苏力
一种习惯和观念之所以可以长期存在,总是具有某些未被发现的存在的合理性,即使一些今天看来非常荒谬的、迷信的做法,在当时当地的社会中也许都有一些特殊的社会功能。
苏力
无论是民事的、商事的,有时甚至是刑事的纠纷;即使在知道有解决纠纷的正式法律而且不存在进入正式法律程序的重大障碍的情况下,人们也并不总是情愿诉诸正式法律来解决纠纷。这一现象是不能用文化上保守来解释的。 的确,从行为上看,自改革以来,与对市场经济以及其他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比较,中国人对法制的接受也许是保守的,但这种保守并不是由于什么他们希望固守某一种抽象的“文化”或“价值”,或者是他们的无知愚昧不懂法,而仅仅是由于这种外生的法律目前还没有或难以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相对说来更大、更确定的利益。
苏力
如果不是以外在的文字形式界定法律,而是以其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功能来界定,我们可以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是没有法、法律或法治的历史的激动人心的理论是荒谬的;那种认为中国传统的法律已随着旧制度的废弃而失效了的论点是天真的:而那种认为人们无知、愚昧、不懂法的看法是贵族化的。在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农村中,许多带着传统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间规范组织着社会生活,调整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种传统由于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感觉不到它是外在的,而是被当作理所当然天然合理的。在没有其他生活方式对比之下,甚至难以觉察它的存在。只有在有外来法律试图重新规范社会生活时,这种民间法律才通过民众对外来法律种种不合作、规避法律、寻求“私了”显示出来 显示出来它的力量和功能。
苏力
然而,这一结论也并非宣告“法律死了”,因为那种机械的严格执行、遵守制定法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而只出现在一些法学家的书本上或理念中。因此,如果一定要说法律死了,那么死去的也仅仅是那种于国于民有害而无利的信条主义的过于理想化的法治观,而从中生长起来的是与当代中国变革相结合的、世俗但不卑俗的法律。
苏力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或称对策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分析表明在多次博弈的前提下,博弃双方合作的收益大于不合作,合作将产生帕累托而双方不合作将得出纳什均衡。而合作之所以能,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博弈双方的交流不存在隔阻,且交流双方的关系是反复博弈的而不是一次性的。
苏力
没有一种具有某种强制性的规则和制约,人们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的交往、合作,更无法进行经济活动;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的、不包含人们的认知活动和社会制约的经济活动。
苏力
规避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规避者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或一种权威的存在,当他们努力规避国家制定法时,实际上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家法律的规则(当然也是在改变国家的法律规则)。真正严重的回题是行为人在行为时心目中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权威,没有这样的顾忌,这时出现的就不是一种法律规避,而可能是对国家法律政策的无视和公开挑战。
苏力
从历史来看,作为制度的法律机构必定出现在这样的法律专门人员之后。或者说在古代是由社会中那些运用普遍规则解决纠纷和冲突的个人扮演了今天法律机构的角色并实现其功能的。 在昔日,法律的机构之所以比较简单,司法执法人员之所以不必须接受专门的训练,究其原因并概括说来,是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简单,所发生的案件或纠纷也就比较简单;特别是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案件和纠纷所涉及的人和物绝大多数都在当地,容易为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调査,因此可以依据社会中普遍、习惯的行为规则作出判断。无论我们是否将这些规则定义为法律,它们实际上起到了法律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由于这时法律活动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法律常常是对地方性的社会习惯或惯例的承认,因此人们无需职业训练也可以对案件事实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并依据常识作出比较恰当的因而也相当有效的“判决”。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司法行政不分的现象并非一种愚昧的体现,相反可能是人们面对相对简单的社会管理和统治任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其后果并不必然如同洛克、孟德斯鸠等早期主张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思想家所演绎的那样一定是十分糟糕的。
苏力
“由于种种因素,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领域内是超越正式法律控制的,因为政府还不能提供足够的或对路的“法律”服务来保持这些社区的秩序。” “在秋菊的案件中,那种正式的法律干预,尽管似乎更符合那种被认为是普适且客观的权利观和权利保护,似乎是“与国际接轨”,但它不仅没有令当事人满意,而且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损害了社区中原来存在的尽管有纠纷但仍能互助的社会关系,损害了社区中曾长期有效、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村民们仍将依赖的、看不见的社会关系网络。” 秋菊的行为违背了德克海姆所说的那种由“社会连带”(social solidarity)而产生的集体良知,她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某种非正式的社会制裁:在一定期间内,她将在一定意义上被“流放”。
苏力
爱情确实也需要在与之相伴的种种乐趣之中证实自己的存在,保证自己的延绵。
马塞尔·普鲁斯特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马塞尔·普鲁斯特
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无非有3种立场,第一种是剧场,也就是所谓的媚俗,第二种是媚权。在这两种立场中是不是还有一种更加真实的立场,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做城邦中的牛虻,去让大家对焦于该对焦的东西,这可能是一种双面不讨喜的人生,但这种人生是不是更值得去度过,是我们值得去反思的。人很矛盾的存在就是你作为“表达者”,一定是希望被大家所关注的,但是同样你也会知道,大家所关注的,并不一定是你真正愿意大家所对焦的,你又有一种无力感,因为你自己知道自己不配,当你知道自己不配之后,你又希望大家对焦于你以外的东西,你会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必须要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活得真实,我们要超越我们的虚荣。
罗翔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裸体画作,叫做《马背上的夫人》。也许你看到这幅画第一印象是感到有点不雅观,毕竟画作上的女人是一丝不挂,但随后呢你可能会感到羞愧。这是1898年英国画家约翰·柯里尔的作品,油画上的女人是真实存在的,她名字叫戈戴娃,1040年成为了一个伯爵的妻子,他们当时住在英国的考文垂。不过,这个伯爵非常暴虐,他对考文垂的市民强加重税,所以戈戴娃夫人不断地向丈夫求情,希望他把税减一点,但她丈夫非常生气,说你装什么好人啊,拒绝了她的请求。
罗翔
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在脑海中,能够同时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而一个不成熟的标志,脑海中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罗翔
人类从来不是一种完全理性的存在,我们有自己的软弱与感性,我们时常纠缠于虚荣与虚无的诱惑。
罗翔
法律不可能创造一个没有危险的社会,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社会,那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真空世界,社会正常的活力也是会丧失的。经商有没有风险?有风险,可能会亏损;吃油条有没有风险?有危险,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滑雪有没有危险?滑雪很危险,可能会摔伤;恋爱危险更大,可能会受伤。但是法律不可能禁止所有的危险,我们必须允许人们进入到这样一个危险的世界,因为只有在危险的世界,人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自由。
罗翔
怀疑主义是理性时代的咒诅,如果你持一种怀疑主义的立场,你所有的认识都是不稳固的,理性不是唯一的认识论依据,人类所有的思考都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存在正义,而正义是一定客观存在的。
罗翔
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逃离,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念之中。
舍伍德·安德森
当我们从容不迫而睿智,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
梭罗
«
1
2
...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
228
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