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生活
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矛盾,就会变得空乏无味。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毁灭生活。
怀特海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怀特海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怀特海
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知识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这样。
怀特海
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
怀特海
生活与所有智力或情感认知能力的某种基本特征存在着关系,如果你不能成功地展示出这种存在着的关系,那么,你就不可能把生活嵌入到任何普通教育的计划之中。
怀特海
生命有机体是凭借自己的内部驱动力来实现自我发展的。这种内部驱动力可以受外界的激励和指导,也可以被其扼杀。不论你如何激发和引导,他们都要凭借自身的冲动才能有所成长。教育是引导个体体会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指的是生命体在面对真实环境时,能彻底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各式各样的活动。
怀特海
大学教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将真正的自我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其实他也不是多么博学,但他懂得思考,明白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的增长伴随着知识的削减,因为人们掌握的知识细节会融会贯通,演变成普遍原理。在将来的生活中,人们会根据情况需要,将重要的知识细节再次拾起;但养成将普遍原理烂熟于心并灵活运用的习惯,才算最终拥有了智慧。
怀特海
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书目了解森林。教育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向学生展现生活的所有层面。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力量,知识的美丽以及知识的结构,同时拥有足够的知识来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
怀特海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怀特海
文学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表达和扩展我们生活的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表达和扩展我们内心所存在的那个王国。
怀特海
学习共同体的具体思路:(1)在课堂时追求“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学习”;(2)以“学习”作为学校生活的中心;(3)小学克服教室之间的隔阂,年级的教师集体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4)把课例研究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5)在课例研究中注重课后的讨论,讨论基于课堂事实,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展开。(6)家长协助教师以“学习参与”的方式参与课堂实践。
陈静静
清醒地生活,是精神活跃而不消极的一种状态。是以新鲜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能力。是乐于施展智慧。清醒地生活,就是力图去了解与我们的兴趣、行为、价值观、意图和目标有关的一切。是不论是喜是忧也愿意直面事实。是愿意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知错就改……是不论在身外世界还是在内心世界,都不断扩展认知与悟性的追求。
弗雷德·考夫曼
四种过滤程序——生理、语言、文化和个人情况——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智模型。反过来,心智模型又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考、感受和行动。它们决定着我们与什么人结交、与什么人疏远,以什么方式思考、排斥什么思想,采取什么行动、对什么行动不予考虑,判断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接受。由于心智模型的巨大力量,我们只能在其限制内生活。意即,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体验现实中,这种现实出现在我们的理解层面。由于我们背景各异,我的体验现实永远不会与你的体验现实完全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中,但由于我们的心智模型有异,我们每个人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
弗雷德·考夫曼
我们生活在有意义的世界里,我们的感受十分重要,我们的思维一直在解读我们的感知。我们不只是在像计算机一样处理信息,还在理解我们的世界,了解内心与身外所发生的状况。我们在大脑中“做出”这种理解,而不是从外部获得理解,这种理解系统被称为心智模型。
弗雷德·考夫曼
任何情况——从可怕险境到琐碎日常——都可以从宿命论或自由意志论角度来解释。自由将人类同其他一切生物种类区别开来。身为人,便意味着有能力做出选择。或许运用这种自由,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决定是以受害者还是以参与者的姿态生活。
弗雷德·考夫曼
是否真的值得为学会学习而付出努力?可以这么想,因为要长期生活在变化的世界里,学习的游戏可能是最重要的游戏。
戴维·珀金斯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课程本身就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课程作为生命成长的能量,通过课堂内外的叠加,学校与家庭的碰撞,以各种形式互相作用,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达到共鸣而形成。
朱永新
学校不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朱永新
学校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还是孩子的课余学校与亲子乐园;社区不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空间,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朱永新
«
1
2
...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
718
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