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需求
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罗伯特·戴博德
亲密关系不是拿来谈风花雪月的恋爱,而是拿来修行的!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从此你就不再寂寞!
张德芬
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想远离孩子,你真正需要远离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触发的感觉。为了避免受到那些触发因素的控制,你可以抱着同理心去回顾你婴幼儿时期或童年的经历。这样你就能发觉孩子对你的需求和渴望。
菲利帕·佩里
没有一种抱怨可以确保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开诚布公地表达你的感受及需求,将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
菲利帕·佩里
回应一个人的需求可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要多注意家人对你提出的关注或回应的要求,可能的话,最好马上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培养和展现善意。
菲利帕·佩里
青少年在家庭之外塑造自己的身份,发展新的身份标记来帮他融入新的圈子时,可能会让你感到陌生。其实你并未失去你心爱的孩子。他在他新的朋友圈感到安心时,与你分离的需求就会减少,过去的优点会重现。当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会表现出不安全感的恐惧,不要把孩子的感受视为胡闹,只要你能倾听,不做评判,只要你能确认孩子的体验,你就能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在设定界限方面就会更容易更自然,再回到之前,界定你自己和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
菲利帕·佩里
回应一个人的要求可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菲利帕·佩里
婴儿来到世界上会和人建立依附关系。有安全型依附关系、不安全型依附关系、逃避型依附关系、排斥型依附关系。如果在襁褓时期她对亲密关系和食物的需求都能获得满足,建立的就是安全型依附关系。长大后会认同自己、心态乐观、欣赏他人、与他人融洽。(在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比较黏人,这是因为与你在一起她有安全感,是好事。你经常陪伴她,当她获得物体恒存感,即你不在她身边,她也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时,就不会黏你。)如果小时她的哭喊要很久才能得到回应,甚至久久得不到回应,她建立的就是不安全依附关系。长大后容易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不易找到自己的优点、欣赏他人。(不要再听信小孩子哭几声怎么了论调)如果她的哭泣得不到回应,导致她放弃哭泣,长大后就不愿意与他人亲近,形成逃避型依附关系。如果她小时受到了虐待,就会把别人视为伤害的来源,形成排斥型依附关系。
菲利帕·佩里
人尤其是孩子之所以会以不得体、惹麻烦的方式行事,是因为他们还没找到其他更有效、更方便的方式来表达感受与需求。
菲利帕·佩里
开诚布公地表达你的感受及需求,将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
菲利帕·佩里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菲利帕·佩里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需求。
菲利帕·佩里
我不会给你一份标着年龄的里程碑,告诉你孩子何时该微笑、何时该学会坐着或站立、何时唱出一首歌,因为每个人都以不同的速度成长,晋升到不同的阶段,没有能力高低之分。帮孩子度过每个阶段的方法,是满足他在那个阶段的人际关系需求。
菲利帕·佩里
无论一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多高,无论她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只要当初她在她的母亲身边必须压抑所有这些需求,那么当她陪伴在自己孩子身边时,这些需求就会从她的无意识深处流露出来,并在孩子身上寻求满足。孩子也能清楚地察觉到这点,并很早就不再表露出自己的需求。
爱丽丝·米勒
我们早早地就开始鄙视自私者。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要是不想失去父母的爱——哪个孩子能承受得起——就得在有能力真诚地分享和放弃之前,早早开始学习“分享”“给予”“牺牲”和“放弃”。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永远无法割断赞美与爱之间的悲剧关联。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爱丽丝·米勒
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各种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傀儡,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到依靠。也就是说,他要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情感,并有能力把它们表达出来。
爱丽丝·米勒
如果母亲不仅无法满足孩子的自恋需求,而且她自己的自恋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会发生什么么?她会全然无意识地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恋地占有孩子,尽管她的初衷是好的。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母亲对孩子没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关爱。
爱丽丝·米勒
马勒在她的书中写道:“母亲特别的无意识的需求可以创造一种孩子,激活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当中的一种,这种孩子可以发映她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需求。”换言之,母亲一直以多样化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一种“镜像框架”,而孩子的原始自体要做出改变,去适应这个框架。假如母亲在孩子幼儿期的镜像功能是难以捉摸的,怀有敌意的或者让人忧虑不安的,假如她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自信有所动摇,那么孩子在个体形成阶段,就不能从自己的共生伙伴那里得到一个可靠的情感的再次确认。结果就是,孩子的原始自体感觉会发生障碍。
爱丽丝·米勒
母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去体会自己的情感和感觉。孩子便发展出一些能满足母亲需要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在当时保障了他的生存,即获得父母的爱,却妨碍了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成为他自己。这种情况下,属于孩子这个年纪的自然的自恋需求就无法融入他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而是会被压抑或者分裂出去,从而继续保持其早期原始的形态。这也令这些需求以后更加难以融入。
爱丽丝·米勒
«
1
2
...
37
38
39
40
41
42
43
...
58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