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认真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一旦选择太多,就会不知所措,不知从何选起。面对太多玩具时,他们可能在玩具之间换来换去,而不是认真玩一个玩具很久。
菲利帕·佩里
当孩子在痛苦中感到无助时,他们会开始抽离,切断自己与痛苦的联系。抽离痛苦的缺点是,人们会突然想起自己主动断绝的感觉。那种感觉会让你不舒服、不安。如果你以不回应来训练孩子不要哭,你是在教孩子怎么抽离感受。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让她更有安全感。
菲利帕·佩里
辩论的过程会套用到价值澄清法的澄清式回答,让学生在反复辩论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捍卫自己的立场,这样才不至于真实面临问题时无所适从。
蔡文荣
在1946年戴尔所提出的“经验的金字塔”理论中,电视与电影属于高层次的图像传播的媒体,能将更多的信息浓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使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起实地旅行或观察相对减少,是广被使用的教学媒体。然而,在观赏以前,若是先告知学生认知上的重点与后续讨论的安排,将能使学生从休闲娱乐的心态转为认真观察与比较的态度。
蔡文荣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最要紧的是让他们“注意看——用心听——认真写”。“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薛瑞萍
比如,我的脑海中有一些对于学生理想形象的设想·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排好队形。遗失物品时,自已告诉老师。当老师问:“谁可以读一下?”大家都能举手,认真地练习朗读,认真地写字,做大量的书写练习,主动和他人打招呼。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自信地发言,不浪费食物。教师可以将这些设想全部写在纸上,然后在笔记本或电脑上分条列出。整理好之后将写着这些内容的纸贴在笔记本上或墙壁上,尽量贴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语言的表述需要瞬间爆发力。很多教师的想法是“我要在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后再进行指导”,而实际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老虑。如果教师在平日经常浏览关于学生理想形象的清单,当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导时,恰当的教导语言就能够脱口而出了。
三好真史
有位性格敦厚的学生曾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的课很好听,我很喜欢,可惜我不会。”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促使我认真思考;我不是演员,是教师,“好听”有什么用?要教会学生才是教学正道。
于漪
要想解决学生不完成作业的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因情而异采取不同的策略。
赵福江
何为认真地对待童年?如果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幸福时间中立性的虚妄,意识到童年和幸福是不可分离的,就会把儿童视作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有头脑亦有身体、有理智亦有情感、有学习亦有玩耍。认真地对待童年,就是认真地对待童年的完整性。
严开宏
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基本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敢于提问、认真书写、善于思考、自主学习。拓展性学习习惯:与人合作、搜集资料、动手操作。
边玉芳
描红最能看出学生认不认真。写字,态度第一位。自己不干净、不整洁的,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都是态度出了问题。
管建刚
活在当下,认真对待每天的饮食与睡眠。
苏珊娜·C·塞格斯特伦
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稻盛和夫
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叶圣陶
作为读者,我们是主动的,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看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方法,进而有不同的阅读模式。同一本书可以很迅速很简略地读,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地读。
梁文道
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无须教会孩子尊重,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但是如果一位母亲当初并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儿获得尊重,她会设法借助教育的手段从孩子身上获得这些。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永远无法割断赞美与爱之间的悲剧关联。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爱丽丝·米勒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孩子的苦痛,那么成人主宰孩子就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没有人会重视并认真对待此事,这件事会完全被当作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只是孩子”。但是二十年后,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不得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报复。他们或许会花大力气同世界上的暴行做斗争,却无法认识到自己内心埋藏着过去被施暴的经历,因为这些经历藏在了理想化的美好童年之后。
爱丽丝·米勒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温尼科特曾这样描述这个美好的画面:“母亲看着怀里的婴儿,婴儿也看着母亲的面容,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是真的看着面前幼小而无助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投射,也不会把她的期望、恐惧和为孩子制定的计划投射到孩子身上。否则,孩子在母亲的面容中找到的就不是自己,而是母亲的困境。孩子自己则缺少镜映,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徒劳地寻找这面镜子。
爱丽丝·米勒
然而这种诱惑不可轻视,因为我们自己的母亲可能很少认真地倾听我们,甚至从不会诚恳地向我们透露她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生命中永不泯灭的伤痛又让我们不会沉溺于这个幻想之中。
爱丽丝·米勒
«
1
2
...
9
10
11
12
13
14
15
...
33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