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丘民权 ,一说为山东东明,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如同一枚小石子、一棵小树,存在于大山之间,正以为自身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自负呢!

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道德高尚的人)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慎地对待去留,就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们。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牛马生着四足,这是天性;给马戴上笼头,给牛穿上鼻绳,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人为毁灭天性,不要用故意造作去毁灭天命,不要以德行去为名利殉葬,谨守天道勿使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我听说楚地有一只神龟,已死三千年了,楚王用布包好,再用竹编把它装着,藏在庙堂之上。这龟,宁愿死了尊贵地保留着骸骨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中摇曳着尾巴?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抛弃世俗的琐事,身体就不会劳累;遗忘人生的烦恼,精神就不会亏损。

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

从前有只鸟停留在鲁国都城郊外,鲁君很喜爱它,用牛羊猪三牲俱备的规格来款待它,还奏起韶乐,要使它快乐,鸟儿却黯然神伤,头晕目眩,不敢吃东西,这是用别人供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真正养鸟的方法,应该是让它栖息在深林,飞翔在江湖之上,让它吃鳅鱼,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山野,那么一块平地就够了。

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蜉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没有赞誉,也没有毁谤,或如龙之腾飞,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势而变化,不执着于一端,或进取或退处,以平静和顺为准则,悠然自得,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按物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受到拘束和牵累呢?

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以利益相合的,遇到窘迫、困穷、灾祸、忧患、伤害就会互相抛弃;因天性相连的,遇到窘迫、困穷、灾祸、忧患、伤害会联结得更紧密。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

身形最好的状态是顺其自然,感情最好的状态是真率。顺其自然就不会背离,真率就不用劳神。

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德,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水,涌出,自然地流淌;至人的德行,不需着意修炼,万物自会随附。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何需修行!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不伤害外物的,外物也不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才能自然地与人交往。山林啊,大地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保全你的身形,养护你的生命,不要思虑重重、汲汲营营。

不能容人者无亲。

不能容人,就没有可以亲近的人。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治理天下的人,就像牧马的人一样,关键是要除去害群之马。

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有权势的天子,也未必尊贵;穷苦的平民,也未必低贱。贵贱的分别,在于行为的美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孔子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孔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孔子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孔子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孔子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孔子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孔子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孔子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孔子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孔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孔子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