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小马宋
广告界的奇才
小马宋,男,知名战略营销专家、罗辑思维营销顾问、北京几件事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 、独立战略顾问、书籍《朋友圈的尖子生》、《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营销笔记》作者。
可是很多人喜欢引用乔布斯的那句名言“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我们把产品摆到他面前。”
小马宋
你看中国餐饮行业的四大天王蜜雪冰城、绝味鸭脖、正新鸡排、华莱士,门店一两万家,都是做高性价比快餐的。海底捞再牛,也只是开到一两千家店,天花板也就是这样了。
小马宋
你要是什么优势都没有,怎么能做成呢,凭什么是你呢?
小马宋
你要知道中国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9.64亿人,我们不能把所有消费者都想象成你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看到的人。所以如果你想做规模,一定是要做更加日常、消费频次更高、价格相对更低的东西。
小马宋
判断事情的视角不同吧。比如我之前拜访可口可乐粤东区时听到的一个案例,可口可乐之前曾经做了一款苹果醋饮料,在广东省一年销售了3000万。在一个省年销3000万,这对于初创品牌已经是可以乐开花的事情了,但对于可口可乐来说这就只是“还行”。
小马宋
其实初创企业使用最多的模型,是差异化竞争模型。本质上就是打造非常强的、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差异化价值,不太考虑成本。比如说苹果进入手机市场的时候,它很难用功能机打败功能机时代的品牌老大诺基亚,只能不计成本打造差异化的智能机。
小马宋
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有增长的上限的,谷歌有,苹果也有,字节跳动、海底捞、喜茶,都有它们增长的上限。而且过去资本比较爱投互联网,互联网的特点是快速、通吃、规模大。但实体行业不是这样的,它们速度会慢很多,天花板也要低很多,资本早晚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马宋
如果我的目标是做一款“口粮咖啡”,那我重点发力的未必是营销,而应该是供应链。隅田川其实就是这样的,2020年国内挂耳咖啡工厂生产速度大约是一分钟50~60包,而隅田川在日本的工厂生产速度是一分钟200包,平均每包的成本远低于国内。
小马宋
什么样的品牌方才叫“底子好”?需要真的有几项擅长的地方,可能不需要全方面优秀,但必须有亮点,用优势去竞争。
小马宋
他们用的就是“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模型。再比如康师傅。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那么多年了,被这么多人吐槽,也有过各种各样高端替代品,但就是卖得很好。原因也很简单,康师傅总成本领先,想做成红烧牛肉面这样的品质就不可能卖它这个价格,想卖到它这个价格就不可能有康师傅的品质。
小马宋
为什么北上广的创业者做不出全国性的餐饮品牌?因为他们想象不到月薪3000的人吃什么样。是的,但比如企业想清楚了,就想做小而美的高端小众市场,一年有个三五亿的营业额就满足了,那也是完全没问题的。如果走差异化战略的路线,却想赚大众市场的钱,那是会有问题的。
小马宋
我见过太多企业,连商业常识都还没想明白。
小马宋
我们首先得区分一下战略定位和竞争模型这两件事。战略定位是你得认准了自己想干什么,只有认准自己想干什么之后你才能够根据这个目标去匹配相应的资源和能力。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或者说创始人想做什么事。
小马宋
我们喜欢看大人物变小丑,我们喜欢听到富人的钱来路不明的故事。
小马宋
我们做食族人的项目时,就是我们的伙伴跟着食族人的一个金牌销售去直接卖了一天的货,我们就是想看看消费者到底因为什么买产品,结果发现那个金牌销售卖出去的时候都是因为给客人说,这里面料很多,有六包。然后我们只要不断放大这些点就好。
小马宋
一个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常识:对于食品来说,“东西要好吃,才能卖得好”。但很多品牌都想不明白,似乎觉得弄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就能让消费者掏钱。
小马宋
有的企业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压根真的没有什么优势,遇到这种客户您一般会怎么办?
小马宋
再比如一款新品,有潜力做到3-5亿的规模,对于初创企业绝对是一个很值得入局的规模,但是对可口可乐、伊利或者雀巢这样的大企业,很可能就觉得太小了、不考虑了。
小马宋
长期主义确实很好,但你要看你配不配坚持长期主义。比如你想的品牌长期建设是值得做的,但找明星代言就是能在短期快速提升品牌声量和销量。特别是初创品牌,就算想做100年的品牌,也不能让自己在第1年就死了吧。仓廪实而知礼节,先活下来,再想别的。
小马宋
至少我看到的案例里,能做成功的品牌用的都是朴实的方法论。
小马宋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