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摘录《书读完了》文案金句提升创意成就品牌
金克木
读书可以把书当作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错过时机,成了大人,记忆力减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再想补课,读这类基础书,就难得多了。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尤其是中国的“五四”以前的古书,决不能要求青年到大学以后才去一本一本地读,而必须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择要装进他们的记忆力尚强的头脑。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读书就是读人,读人就是读物,反过来,读物也是读人,读人也是读书。这种破掉壁垒的读书知世方法,大有古人“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较之“生死书丛里”的读书人,境界要雄阔得多。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世界正在迅速变小。世界上的种种台词和潜台词也正在激烈冲撞汇合。看来可能是世界台词越来越趋向欧洲语言,而潜台词反而像是越来越向中国语言接近。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谈话必有对方,正如下棋必有对手。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可叫‘长城文化’,一个可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连南北,是‘通’的文化。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模式常常重复:人,生、老、病、死;物,成、住、坏、空。阴阳能括一切。一切有序,成场。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孔夫子、秦始皇、汉高祖,“忠”、“一统天下”、对等“抵罪”(报仇),是不是在中国两千几百年来的民俗心态中根深蒂固?是不是中国的三大神?三神各有缺点:孔夫子招牌空中挂。秦始皇有钱不会花。汉高祖说话不算话。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我以为有三位大人物的三条在从秦汉到民国的两千几百年民俗心态中一直起作用,仿佛球场上大家承认的规则。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可是一直到明朝还是这一条秦始皇思路。明太祖、成祖也可以称为秦若干世。明代的裹小脚是使妇女成为不容易自由行动的俑。八股文是使读书做官人成为头脑不容易自由思想的俑。这种俑化思路以为大家一样就是治、平。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人固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却又是人文活动的一部分,因此两者又通气又相异。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四种学吧。一是公羊学。二是南华学。三是法华学。四是阳明学。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第一型的人是归属上帝的灵魂,大家都有原罪。第二型的人是无拘无束各自独立或者各自困在“业报”中一切注定的人。中国的是另一种“人”。有些欧洲语和印度语中有不止一个人字,而汉语中只有一个。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读过了书,如果不能让书活在当下,“日日新,又日新”,那也不过是“两脚书橱”。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野蛮未必低,文明未必高。十八世纪的卢梭讲复归自然,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现在对原始文化改变看法也不只是历史的如实还原而是要前进。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概括文化,划分类型,虽然出于本世纪,也是古典或古董了。我们为了从所谓东西文化或者中外文化的说法稍稍前进一步,不妨在世界文化中概括出大类型。我看可以概括出三个(当然不能包罗一切)。这是很普通的看法,但也不是持各种观点的人都承认的,只算是概括的一种吧。这三型是:一、希伯来—阿拉伯型。二、希腊—印度型。三、中国—日本型。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不论怎么说,讲文化的定性、变革、动向,总是反映世界上文化“交会”时产生的所谓“张力”(或说矛盾激化)吧?这是世界性的世纪末的焦灼状态。各国论文化者的目光都是从本国望到世界,或者从外国望到本国;讲的也许是往古,眼光却遥指下一世纪。不论讲得多么抽象或超然,总会有狐狸尾巴在隐隐现现。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我要说的不见得是你要听的。你听去的也未必是我说出的。对话不容易。
金克木
/
《书读完了》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