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印象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傅雷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鲁迅
既然这样容易遭遇不测啊,我们必须明白,不要过于介意。在一个智慧者的印象中,宇宙万物是普遍无知的。
梭罗
我自己20年前写的许多给我留下印象的文章,现在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
恩斯特·马赫
没人会和你自己一样对你所拥有的东西印象深刻。(Morgan Housel《金钱心理学》里面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禀赋效应:即,由于情感上的偏见,人们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上比尚未获得的东西拥有更大的价值)
No one is as impressed with your possessions as you are.
凯文·凯利
长时间习惯于同样的感觉印象,会使我们的智力疲劳和迟钝。这样,一切都不留痕迹地发生和过去了。日子由此变得越来越缺乏意义,并由此变得越来越短。少儿时候度过的一个小时也比老人度过的一天要长。因此,我们生活的时间就像往下滚动的球体不断加速运动。另一个例子就是在一个转动的圆盘上面,距离圆心越远的点转动越快。同样,随着每个人距离生命的开始时间越远,时间也就消逝得越快。
叔本华
记忆无法提供更多的素材,或许,其中有的部分只是以后的印象罢了。
赫尔曼·黑塞
在这个世界上,我终于爱上了那些残缺与破碎的存在,我向你发誓我不会放弃,并且我的意志十分坚定。你留在我脑海的印象会永远陪着我。如果你离开我,那么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后回自己做得不够。不然我所拥有的就不只是一个形象,还有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因为我不知道在实体和此刻之外,如何获得伟大。
加缪
戴维的导师引导他将重点放在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上,找出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越具体越好,只要对他来说是独特的就可以。把这些元素林林总总地加在一起,最终零碎的拼图会变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让孩子认识自我,认清自己关注的是什么,明确什么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黛安娜·塔文纳
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布伦达·本斯
成年人往往会让年轻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他们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成年人。和许多青少年问题一样,及早定期和孩子开诚布公的谈论他们在生活中关心的问题大有裨益。
托尼·利特尔
儿童全身贯注地注意着那些我们毫不在意的事物。我们可以从其中发现儿童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是,一个人如果被一件小东西所吸引并全神贯注地关注它,却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仅仅是因为他对小东西流露出了一种富有感情的理解。
蒙台梭利
我们身在职场,如果长期为自己找这种托词,就会给人留下“没有主见”“没有决策权”的印象,这可比得罪某个具体的人更严重。
李天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教会是科学发展的敌人,但是在早期大学兴起的时候,对大学起到保护作用的恰恰是教会。
吴军
懂得使用幽默能和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和更亲密的关系,让你个人能力更强,赚得更多,激励更有效,被人更多地提及,给人留下更深印象,更能脱颖而出,并且获得更多欢乐。
大卫·尼希尔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会随着年老而变好。也不会变得更智慧。与人们想象的恰恰相反。人从变老中不会有任何所得。但随着一个人越疲惫,就好像越能给人以智慧的印象。
齐奥朗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个农民,刚继承了一笔遗产,走过一家家小酒馆,身后跟着一个“音乐家”。那是一个壮美的夏日,全村的人都在田里;他独自一人,在小提琴手的陪伴下,走过空荡荡的街道,哼着浪漫的小调。两年后,他再次一贫如洗。但诸神仁慈,不久后他就死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为这个人着迷,而且我有理由着迷。眼下当我想到他时,我仍然相信他真的是个人物,整个村子里只有他拥有足够的气魄来糟蹋自己的人生。
齐奥朗
母亲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常说:“我一直都因你的出生而感到骄傲和快乐。”
海伦·凯勒
由于课前没有渠道去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时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只能靠平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模糊印象和感觉,基于经验来主观地、大致地判断,这样的教学预设所崇尚的必然是“知识教学所依据的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所注重的是教学程序的设计,甚至对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这样的预设看起来周密严谨,其实是背离了学生需求的表面形式。教师不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东西,不知道他们需要哪些东西,对哪些东西感兴趣,会有什么奇思妙想。
刘邦奇
最近重读到稻盛和夫的《活法》,其中提到专注投入,举的陶瓷工艺改进的例子尤其另我印象深刻。我们做每一件事(写一段程序,写一封邮件,写一个策划)的时候是否在想自己是否投入全力以赴的认真做了?请试试:你能有多专注?
张一鸣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