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怜悯
悲伤的情绪是一张向两面观望着的脸,一面朝着恐怖,一面朝着怜悯,而这两者都不过是它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詹姆斯·乔伊斯
上帝仁慈而怜悯,到最后审判时,善一定会战胜恶。
艾萨克·辛格
然而那毕竟只是幻觉,因为我们并不坚强,只是争强好胜;我们并不自由,只是放纵无度;我们并不满怀怜悯,只是客气礼貌;我们也并不善良,只是举止优雅。
托妮·莫里森
怜悯别人就跟手淫一样。
纳丁·戈迪默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读,年轻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人间疾苦,愤愤不平、心生怜悯,为什么厄运专挑苦命人,麻绳专挑细处断,那时候我们太年轻只想阳春三月,我们无法接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恶运和接重而至的悲剧。
董宇辉
我们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只是一棵草,你也吸收雨露阳光但是你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根本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木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10年、20年、30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别人离开了你,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俞敏洪
爱与恨、失望、怜悯、怒气、厌恶——这些在行星间的乱交中又算得了什么?当夜晚提供了耀眼的太阳般的欣喜时,战争、疾并残酷和恐怖又算得了什么?若不是记起回到野蛮时代和星团,我们睡觉时嚼的糠又是什么?
亨利·米勒
弱者的孤独不会令人怜悯,但强者的孤独却被称作独孤求败。
黄仁宇
诸位寻求佛法之人,我常说,色相、心思、种种因缘,以及引起因缘的各种有为法,都是佛性所变现的。你们的身心,实则都是妙明而精微的真如佛性所显现的情态。为什么你们遗失本来的圆满而微妙的佛性?执着认取明悟中的迷闷,把空性视作晦暗,在晦暗中落空,胶结黑暗作为色相,色中掺杂妄想,把妄想看作自己的心身,因缘积聚于身内,心性向外奔驰,整日昏昏扰扰,把这作为自己的真实心性。从一开始就将迷惑视作自己的真性,必定再次迷惑于色相之内。于内,不知真实的色相,于外而言,从山河到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的真如佛性中的东西。譬如放弃千万的澄澈河海,只认一点浮沫,并认为这点浮沫就是大海,它穷尽了瀛渤等所有岛屿的海水。你等比这类人迷悟数倍,与我所说的垂手之例一样。因此佛说,实当怜悯。
释迦牟尼
永远不要乞求别人的怜悯,而要乞求他们的私利;永远不要和别人谈论你的需求,而只谈论对他们有好处的东西。
亚当·斯密
无论如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
柏拉图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又译:怜悯乃德之极美者。
培根
你们的想法令人生畏,你们的内心软弱无力。你们的行为充满怜悯而又残酷,让人感到荒诞不经,行事之时心浮气躁,仿佛难以抗拒。最终,你们愈发畏惧鲜血,鲜血与时间。
科马克·麦卡锡
食肉动物永不放弃。不要心慈手软,不要停止压榨。怜悯只是妄想,它可以被饥饿的肚子、干渴的喉咙打败。你随时都会感到饥饿和干渴。
弗兰克·赫伯特
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做到以下八条:第一,尊重人的个性,永远宽厚。第二,不仅仅怜悯乞丐和猫,甚至要为看不到的事情而心里难过。第三条,他们尊重别人的财产,有债必还。第四条,他们不说谎,不虚伪,不卖弄自己。第五条,他们不糟蹋自己来博得别人的同情。第六条,他们不好虚荣,不会因为在沙龙里碰见熟人就高兴,在酒馆里出名就沾沾自喜,他们嘲笑这句话,“我是舆论界的代表”。第七条,如果他们有才能,他们就尊重它。第八条,他们有美学的修养。
苗炜
小孩子一旦懂得怜悯他爸爸,就会变得听话一点儿。可也坚持不了多久。只有真的从书本中找到乐趣,他才会开始好好念书。
苗炜
要么战胜对方,要么被对方制服;而怜悯便是一种软弱。
杰克·伦敦
侥幸过关的孩子会转而与折磨其他的“有罪之人”,完全忘记了自己遭人折磨时的惨相。她们没有从苦难中学会怜悯,因此,她们的苦白吃了。
贝蒂·史密斯
“你糊涂啊!”楚雁潮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像在冒火,他那激烈的言辞,像征讨、像报复,“你胡说什么‘同情’,‘怜悯’?那种廉价的、卑微的情感能使用于你和我吗?我是一个感情泛滥、随处抛洒、随处赐予以换取别人的感激的伪善者吗?你是一个精神世界一贫如洗、仰赖别人感情的施舍的乞丐吗?你亵渎了我们之间的爱!你问我爱是什么?我告诉你: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霍达
中国近年也颇重视对残疾人的工作,但我觉得中国人对残疾人的态度总带有怜悯色彩,“恻隐之心”。这跟儒家思想有些关系。美国人对残疾人则是尊重。这是不同的态度。怜悯在某种意义上是侮辱。
汪曾祺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