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可以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够表达出对于母亲的失望之情,也就是说,能够体会自己的生气与愤怒,那他便可以保持活力。但这会导致他失去母爱,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等同于死亡。因此,他为了留住母爱而“扼杀”了自己的愤怒。
爱丽丝·米勒
父母与孩子在体验和发展自己情感方面存在困难,从而导致了双方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依赖。父母从孩子的虚假自我中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认可,以代替自身缺失的良好的心理结构;而无法依靠自己建立良好心理结构的孩子则先有意识,后无意识地依赖父母……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就是父母对他的心理投射,他可以把自己的真实自体深藏其中。
爱丽丝·米勒
母亲就像一个孩子,在找寻一个可供支配的对象。尽管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孩子确实是合适人选。孩子无法逃避,就像自己的母亲小时候一样,他可以被塑造成大人想要的样子。大人可以从他身上获得尊重,可以指望他体会自己的情感,可以被孩子爱慕和欣赏,在孩子身边会感到自己很强大。
爱丽丝·米勒
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这种否定始于童年中因为害怕失去客体的爱而进行的至关重要的适应性改变。随后,在客体投射的内心形象的影响下,这种中否定延续了下来。因此,抑郁向我们暗示了病人身上存在一种早期的障码。
爱丽丝·米勒
马勒在她的书中写道:“母亲特别的无意识的需求可以创造一种孩子,激活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当中的一种,这种孩子可以发映她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需求。”换言之,母亲一直以多样化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一种“镜像框架”,而孩子的原始自体要做出改变,去适应这个框架。假如母亲在孩子幼儿期的镜像功能是难以捉摸的,怀有敌意的或者让人忧虑不安的,假如她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自信有所动摇,那么孩子在个体形成阶段,就不能从自己的共生伙伴那里得到一个可靠的情感的再次确认。结果就是,孩子的原始自体感觉会发生障碍。
爱丽丝·米勒
被父母自私地占有的孩子仍然可以不受干扰地发展其智力,而他的情感世界则得不到发展。这对他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爱丽丝·米勒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童年遭受的歧视传播给别人。例如,有些人从不破口大骂,出口成“脏”,显得友善高雅,然而他们总是传递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好像别人都很可笑、很蠢、很吵闹,反正与他们相比都太平庸。他们自己并不知情,也肯定不想这样,但他们的确散发着这种感觉。这背后的原因肯定是父母的态度留在他们心中的投射,而他们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投射。
爱丽丝·米勒
自由其实是自我限制的自由,是可以节制的自由。
罗翔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也不用花那么多力气来改变别人,如果我们把一半的力气花在自己身上,就可以改变自己,当我们改变了自己。而别人就会对我们做不同的回应。
露易丝·海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温尼科特曾这样描述这个美好的画面:“母亲看着怀里的婴儿,婴儿也看着母亲的面容,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是真的看着面前幼小而无助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投射,也不会把她的期望、恐惧和为孩子制定的计划投射到孩子身上。否则,孩子在母亲的面容中找到的就不是自己,而是母亲的困境。孩子自己则缺少镜映,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徒劳地寻找这面镜子。
爱丽丝·米勒
当一个人可以自发、自然地接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时,他也能从中获得依靠和自尊。他可以体会自己的情感,可以悲伤、失望或者需要帮助,而不用担心自己让母亲感到不安。当他受到威胁,他可以害怕;当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可以生气。他不仅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还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也可以把这些自由地表达出来,不管他是因此被人爱还是遭人恨。
爱丽丝·米勒
当发生了婚外情时,我们的婚姻实际上就已经破产了。婚外情之前,夫妻之间一定已经发生了很多事。如果我们不停地指责说“我们的婚姻破产了!我们的婚姻破产了!!我们的婚姻破产了’!!!这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也许可以说:“我们一起来修建“。这会更加有效。
约翰·贝曼博士
人的任何负面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出于某种饥渴和伤害。饥渴包括对爱的饥渴、对认可的饥渴和希望被人看到听到的饥渴……是自我对于完整和表里一致和联结的渴望。而受伤反映了成长期的最初阶段,因为接受的教育是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达到顺从,所以就会让真正的自我受伤。
约翰·贝曼博士
和孩子发生联结。我们现在很少能听到孩子内在的声音,大都是从外在行为上回应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才可以和你分享他/她的那些感受。你不见得需要完全接受,但是你至少要能听到他/她的内在发出了哪些声音。
约翰·贝曼博士
再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以前的两个成人变成现在的四个成人介入。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彼此的差异,你并不是因为喜欢他与你的差异才去接受它,而当你接纳了这件事情之后才会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变化。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再婚家庭要达到和谐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处理彼此的差异。
约翰·贝曼博士
如果你经常评判自己或别人,代表你内在有一个法官在工作。对于你的法官,你可以这样做:a.欣赏他,因为他希望你更好;b.接纳他,但可以不喜欢他;c.把他变小,不赋予重要性;d.让法官放假或退休;e.把法官当作一个信差,看看他背后是什么。
约翰·贝曼博士
我肯定我自己的话,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为父母亲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责,要接纳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做,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些孩子的话,不对他们的行为带着批判的态度,那你就可以教育他们如何肯定自己。
约翰·贝曼博士
“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萨提亚心理观点提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现有的问题都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必需的心理营养,以后孩子就可以自然顺利地成才,可谓事半功倍。
约翰·贝曼博士
我们需要先看见自己内心的美好,才可能真正看见别人的好;我们要先感受到对自己的爱,之后才可以去爱别人。
约翰·贝曼博士
在人的一生里,我们是活在他人的眼中,又是被他人界定的,别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陋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实的样子。
让-保尔·萨特
«
1
2
...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
674
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