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爱丽丝·米勒
儿童心理学家
爱丽丝·米勒(alice.miller),瑞士人,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
这个世界上存在大量患有自恋障碍的人,他们的父母争强好胜,他们生活在父母的督促之下,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当这些人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都认为自己拥有幸福的、备受呵护的童年。
爱丽丝·米勒
无论一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多高,无论她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只要当初她在她的母亲身边必须压抑所有这些需求,那么当她陪伴在自己孩子身边时,这些需求就会从她的无意识深处流露出来,并在孩子身上寻求满足。孩子也能清楚地察觉到这点,并很早就不再表露出自己的需求。
爱丽丝·米勒
我们早早地就开始鄙视自私者。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要是不想失去父母的爱——哪个孩子能承受得起——就得在有能力真诚地分享和放弃之前,早早开始学习“分享”“给予”“牺牲”和“放弃”。
爱丽丝·米勒
我们常把自爱与他爱对立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去体验自我,又怎能做到自爱?
爱丽丝·米勒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够表达出对于母亲的失望之情,也就是说,能够体会自己的生气与愤怒,那他便可以保持活力。但这会导致他失去母爱,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等同于死亡。因此,他为了留住母爱而“扼杀”了自己的愤怒。
爱丽丝·米勒
孩子长大后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一旦当时的孤独感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的悲痛与绝望,我们能够明白他们小时候是多么煎熬。他们需要一个共情、陪伴的环境,而这恰恰是他们所缺少的。不光是孤独感,与恋母情结和本能发展有关的情感也是这样。
爱丽丝·米勒
孩子被母亲自私地占有,并不意味着母亲没有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爱,相反,母亲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客体热爱着,但并不是以孩子真正需要的方式,而且这种爱的前提是孩子必须披着虚伪自体的外衣。这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却可能会阻碍孩子发展真实的情感。
爱丽丝·米勒
父母与孩子在体验和发展自己情感方面存在困难,从而导致了双方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依赖。父母从孩子的虚假自我中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认可,以代替自身缺失的良好的心理结构;而无法依靠自己建立良好心理结构的孩子则先有意识,后无意识地依赖父母……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就是父母对他的心理投射,他可以把自己的真实自体深藏其中。
爱丽丝·米勒
成年人也只有在内化了一个爱自己、能与自己共情的自我客体时,才能体会自己的情感。
爱丽丝·米勒
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无须教会孩子尊重,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但是如果一位母亲当初并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儿获得尊重,她会设法借助教育的手段从孩子身上获得这些。
爱丽丝·米勒
母亲就像一个孩子,在找寻一个可供支配的对象。尽管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孩子确实是合适人选。孩子无法逃避,就像自己的母亲小时候一样,他可以被塑造成大人想要的样子。大人可以从他身上获得尊重,可以指望他体会自己的情感,可以被孩子爱慕和欣赏,在孩子身边会感到自己很强大。
爱丽丝·米勒
真实自体处于不沟通状态,因为它必须被保护起来,在病人身上没有什么比他的真实自体藏得更深的了。当病人历经苦痛,接近真实自体时,他们身上仍有这么多真挚的情感在掩饰、否认和自我疏离之间夹缝求生,并最终流露出来,这就像是见证奇迹一般。但是倘若我们认为,在病人的虚伪自体后面隐藏着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真实自体,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人是没有自恋障碍的,他只是在有意识地保护自己。
爱丽丝·米勒
依照主流的看法,这些让父母为之骄傲的人肯定有着强大坚定的自信心。然而恰恰相反,尽管他们能出色地完成一切事务,被人欣赏和嫉妒,收获着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成就,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在这一切背后潜藏着抑郁、空虚、自我疏离以及对于他们存在的意义的无知。一旦妄自尊大的自我麻醉失去效力,一旦他们不再是第一、不再是超级明星,抑或当他们突然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完美形象破灭了,就会时不时受到恐惧、罪恶感、羞愧感的折磨。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永远无法割断赞美与爱之间的悲剧关联。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到哪儿都会得到赞美,他也需要这种赞美。缺了它,他就活不下去。他一定会把他做的每件事都出色地完成,他也有这个能力,否则他不会去做。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抑郁的人则生活在失去自体客体的恐惧之中。二者都不承认,失去或者没有自体客体都是过去早已发生的事,木已成舟,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这一事实。
爱丽丝·米勒
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这种否定始于童年中因为害怕失去客体的爱而进行的至关重要的适应性改变。随后,在客体投射的内心形象的影响下,这种中否定延续了下来。因此,抑郁向我们暗示了病人身上存在一种早期的障码。
爱丽丝·米勒
一位母亲有自恋障碍,不代表她所有的子女也得受此折磨。如果其中有一个孩子已经受到母亲的摆布,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会有一些自由空间。从一开始就在乳母或者其他抚养人身边长大的孩子,也能自由发展其个性,因为他们很少被别人自私地占有。
爱丽丝·米勒
如果自由的根基在童年就被切断,那么这种自由就无法实现。因此,自恋障碍的人只有不再害怕童年早期强烈的情感世界,才可能找到他的真实自体。
爱丽丝·米勒
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各种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傀儡,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到依靠。也就是说,他要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情感,并有能力把它们表达出来。
爱丽丝·米勒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