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安全感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李笑来
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它交由合作方来保障。
李笑来
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长期、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李笑来
追求100%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李笑来
艺术创作只能出于自愿,孩子在思考和情感方面越有安全感,他的作品就越不会“漫无目的”,这完全取决于你给他提供的安全感。
维克多·罗恩菲德
他有时候会努力但这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使的。这些孩子很在意自己能否被他人赞扬和接纳,所以他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们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由此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防御型心智模式就此产生。这种循环是防御的、向内的。陷入这循环中的人会变得关注自我,总是想很多,却很少行动。他们的自我发展会因此受限。
陈海贤
安全感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出于对某种自然原则的尊重和维护。
鲍传友
你努力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可以有,有了更好,没有也可以接受。他满足的是安全感、生存的需要,这些必须得有,没了就完蛋了。如此一来,就导致你们的付出完全不是一个能量级别。所以你努力不过他们也是正常。
丛非从
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减少家人间的怨恨,促进理解。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菲利帕·佩里
如果你们是夫妻俩一起养育孩子,你们之间的爱、善意、关怀和尊重,都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菲利帕·佩里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你一定希望亲子关系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将来也成为他们的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菲利帕·佩里
冲突导致孩子处于警戒状态,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也使他们对世界缺乏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会切换成某种紧急应对模式。
菲利帕·佩里
青少年在家庭之外塑造自己的身份,发展新的身份标记来帮他融入新的圈子时,可能会让你感到陌生。其实你并未失去你心爱的孩子。他在他新的朋友圈感到安心时,与你分离的需求就会减少,过去的优点会重现。当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会表现出不安全感的恐惧,不要把孩子的感受视为胡闹,只要你能倾听,不做评判,只要你能确认孩子的体验,你就能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在设定界限方面就会更容易更自然,再回到之前,界定你自己和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
菲利帕·佩里
当孩子在痛苦中感到无助时,他们会开始抽离,切断自己与痛苦的联系。抽离痛苦的缺点是,人们会突然想起自己主动断绝的感觉。那种感觉会让你不舒服、不安。如果你以不回应来训练孩子不要哭,你是在教孩子怎么抽离感受。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让她更有安全感。
菲利帕·佩里
婴儿来到世界上会和人建立依附关系。有安全型依附关系、不安全型依附关系、逃避型依附关系、排斥型依附关系。如果在襁褓时期她对亲密关系和食物的需求都能获得满足,建立的就是安全型依附关系。长大后会认同自己、心态乐观、欣赏他人、与他人融洽。(在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比较黏人,这是因为与你在一起她有安全感,是好事。你经常陪伴她,当她获得物体恒存感,即你不在她身边,她也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时,就不会黏你。)如果小时她的哭喊要很久才能得到回应,甚至久久得不到回应,她建立的就是不安全依附关系。长大后容易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不易找到自己的优点、欣赏他人。(不要再听信小孩子哭几声怎么了论调)如果她的哭泣得不到回应,导致她放弃哭泣,长大后就不愿意与他人亲近,形成逃避型依附关系。如果她小时受到了虐待,就会把别人视为伤害的来源,形成排斥型依附关系。
菲利帕·佩里
如果你们是夫妻俩一起养育孩子,你们之间的爱、善意、关怀与尊重,都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菲利帕·佩里
有位家长曾经问我,向孩子道歉会不会有负面作用。她说:“如果孩子发现你并不总是正确的,会不会没有安全感?”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菲利帕·佩里
孩子黏你、渴望你、爱你的强度,有时会让你觉得太强烈,难以招架,但你应该好好享受它:那说明孩子已经对你形成强烈的依附关系。他们对这种依附关系越确定,就越有安全感,越不需要到处寻找这种依附的保证。
菲利帕·佩里
获得足够关注的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为了人际关系而患得患失(他不会太在意人际关系,也不会觉得自己必须引人注目——例如跳火圈或撞石柱——才能确保人际关系)。“温情轰炸”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一对一的时间,由你的孩子决定你们两个一起做什么及吃什么,只要一切安全合法就好。在那段时间内,你也要不断表达你对孩子的衷心感谢与关爱。“温情轰炸”练习就是给孩子加强版的关注。那也打破了你们相互胁迫的行为模式,让你们重新启动一种良好互动的节奏与模式。
菲利帕·佩里
父母愿意主动和孩子修复关系,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无论是人格、身体、价值观,还是生活能力,都尚未发展完全,父母是他们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菲利帕·佩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