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
李善友,酷6网创始人,CEO。 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曾先后在摩托罗拉、美国铝业集团、博士伦公司等大型外企以及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搜狐任职。
从形式上讲,狭义相对论在提出之时还是一个假设理论,但后人用实际的证据和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假设的正确性。换句话说,爱因斯坦是在不具备相对论理念诞生基础的时代,仅凭思想实验和纯逻辑推理,在没有通过观测实证的情况下,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说,提出了超前的理论。
李善友
从刷新微软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任何战略之下都有隐含假设,本章中我们总结为使命。如果你的企业暂时没有使命,就不要硬套,找到深层次的隐含假设或第一性原理,作为战略基石就好。
李善友
从今往后,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摆渡人,一个传播者。我相信,我讲课讲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有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让改变当场发生,这才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否则我讲得再好,如果听众没有触碰到,所受的教育就是没有用的。
李善友
从公理化思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知音”不是观点相同,而是思考方式(逻辑)相同的人。因为只有逻辑一致的人,才有可能从同一个基石假设推导出同一个结果。
李善友
从本质上讲,欧氏几何是一种逻辑实体。所以解几何数学题并不重要,解题的每一个步骤,必须有公理作为支撑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李善友
创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认知,是在系统之外的东西,需要静下来,独立思考。
李善友
创新式生存。
李善友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家企业发展的真正边界。
李善友
厨子和厨神的最大区别是,厨子是菜谱训练出来的,按部就班地做菜;厨神则是不按菜谱做菜的。不按菜谱做菜,就是不甘于照搬前人的做法,不受既有规则的束缚,致力于创新。我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后才发现,他是正常的,而我们被遮蔽住了。遮蔽我们的恰恰像那些哲人所说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啊!”
李善友
除了视觉,其实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都是我们的大脑对外界的主观认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生存的真实的世界,可能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它们都是假象。正如释迦牟尼在《心经》中所说的那样:“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李善友
除了几何学,天文学的发展也堪称破界创新的典型范式。纵观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用3个著名科学家所代表的系统(托勒密天文学、哥白尼天文学以及开普勒天文学)来概括天文学的3个发展阶段。托勒密天文学的基石假设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始终保持静止不动,太阳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李善友
除了好奇心,元起点的定位还要依靠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知识是给定的内容,而想象力是突破已知的重要力量。所以,伟大的科学家从来都不会是所谓的“书呆子”。比如爱因斯坦,除了研究物理学,他还有很多独特的个人爱好,如演奏小提琴、划船等。在这些娱乐和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会得到活化,想象力也会随之发挥。
李善友
超越感官对我们的禁闭,从已知推出未知。
李善友
不同于常人会因为发现谬误或矛盾而产生苦恼和郁闷的心态,爱因斯坦面对理论中的谬误反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通过解决问题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李善友
波普尔认为“能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是证明一个科学家仍旧还是科学家的标志”。
李善友
比如,基于物理学的还原论,我们以此作为商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了组合创新的思维模型;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我们在商业系统中推导出了分形创新[3]的思维模型;基于哲学的本体论,我们推导出了破界创新。
李善友
贝索斯也从创新的角度论证了打破共识的重要性,他说:“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李善友
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隐喻”里说,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洞穴中。你看着墙上的影子,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是火光把洞穴之外的活动,用影子的方式投射到墙上而已。由于你生活在洞穴里,并不能意识到这一切。
李善友
柏拉图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墙上被投射出来的光告诉洞穴里的人,而是把洞穴里的人带到洞穴之外,让他自己沐浴在真理的阳光之下。
李善友
柏拉图把人类的认识分为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类似地,我将人类的思维分为4层,由低到高依次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和觉性智慧。我们所学习的一切内容,都是帮助我们从较低的楼层上升到较高的楼层。这种攀登的过程,也是进阶的过程。
李善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