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如果
2、如果我们都这么不擅长思考,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呢?我们如何找到去上班的路线,又如何在超市淘到便宜货?老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出决定?答案是:当我们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经解决过的,因此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
丹尼尔·T.威林厄姆
15、如果你的后进生比其他学生知道的少,他们肯定不能以相同的速度消化知识,这样做的话只会让他们掉队掉得更远!要想跟上队伍,他们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在帮助后进生跟上的时候,明智的方法是设定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
丹尼尔·T.威林厄姆
1、与通常的观点正好相反,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因为它并不擅长于此。尽管思考是缓慢的、靠不住的,如果能成功,人们还是愿意动动脑子的。人们喜欢解决问题,但是不喜欢尝试解决不了的问题。
丹尼尔·T.威林厄姆
如果我们认为“帮助”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那么我们把这种“帮助”称作为引导。“玛丽,你采花时感受如何?你是站着采的吗?你的胳膊呢?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采的?为什么采花呢?你最喜欢哪种花?等这些问题,会让玛丽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
维克多·罗恩菲德
如果作品保存的时间超过了儿童的密切观注期,这对他没有任何益处。毫无疑问,不应该当着儿童的面处理他的作品;为了避免产生任何不良的情绪,保存儿童最近的作品总是没有错的。
维克多·罗恩菲德
4——7岁:通常在4到5岁之间,孩子开始在他的思维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开始描绘人物和事物。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或3岁之前就能做到这一点,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天才”;正相反,这很有可能说明他涂鸦得还不够。如果你的孩子已经6岁了却仍在涂鸦,也不能说明他发育迟缓,这可能仅仅意味着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建立起必要的自信。
维克多·罗恩菲德
2——4岁:对儿童来说,涂鸦意味着开心、自得其乐、情绪释放,以及习得一种最重要的运动机能——动作协调性。如果因外界或其他影响而导致儿童的涂鸦动作局促,他就会对大幅度、连续性的动作失去信心,转而采取一些急促,不连贯的小动作。
维克多·罗恩菲德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自由表达,那说明一定有东西妨碍了他的自信心。通常,妨碍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错误批评。批评孩子的作品看起来不像,或“不够好”,或给孩子作范画。由于孩子对这样的批评没有判断能力。于是他就采取了一种“我不会画”的逃避态度。第二种原因,孩子无法回忆起绘画对象的特征,或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第三种,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的方式,所以一旦没有了参照物,他们就觉得没法创作任何东西。
维克多·罗恩菲德
如果你们被狮子追着跑,不用比狮子跑得快,只要比其他人跑得快就够了。演讲也是一样:你不用说得特别完美,只要比那么几个人说得好就够了。
大卫·尼希尔
练习控制时间的能力,争取永远不超出分给自己的时间。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尽量给自己做个限制。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回过头来删掉不必要的词语和内容,做一个极简主义者。用最少的词获得最大的效果。
大卫·尼希尔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时间,还可以加一句:“这是个好问题。”时刻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不必急着给出答案。不必害怕沉默。沉默意味着观众正在听你讲话。
大卫·尼希尔
我在主持会议的时候都会这样开场,而且从未失手:“如果能听到我,请鼓掌示意。”
大卫·尼希尔
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发生的。一件事的发生,其实有很多因素。如果我们把事情绝对化成都是别人的错,就会有很多的愤怒和指责。如果绝对化成都是自己的错,就会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忧郁就常常因此而起。
陈海贤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他愿意投入、奉献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但是,他决定不了一件事能否做成。就算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陈海贤
人总是兜兜转转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搞清楚这个就能获得成长。所以我们会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现在我会觉得,聪明不是我们的特性,而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的特性。如果这种互动方式好一一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努力解答问题一一我们的能力就会在这一问一答中不断成长起来,所谓的自我也会变得丰富起来。让思考更省力,让记忆更持久,让迁移更容易。
陈海贤
脱离有三层含义:环境的脱离、身体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1)环境的脱离:首先脱离原先的关系和环境,重新思考自己。如果在一个环境或者一段关系中,你经常感到疲惫、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不敢想自己的未来,那也许就是需要转变的信号。(2)身份的脱离:身份是什么?它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我们和他人达成的共识。(3)目标的脱离:有一些坚持是好的,可是有一些坚持只不过是“我不愿意改变”的另一种说法。
陈海贤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的自我的重构。如果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了解,会理顺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陈海贤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有自己的“売”吗?它是怎么保护你的,又是怎么变成你进步的阻碍的?回顾你目前或者曾经遇到的一个挫折,你怎么看这个挫折?遇到挫折时,你的想法是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让事情“更进一步”?如果是“就此停止”的想法,那“更进步”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
陈海贤
在用远的语言时,我们总是先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件事有没有用,再决定要不要做。好像我们需要某种承诺,才能够有所行动。可是,很多时候,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知道。如果我们不能投入做事,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见,才能相信。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オ能看见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预想出行动的结果,反而会失去行动的能力。
陈海贤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得疗愈的机会。就像那群得了抑郁症的狗,明明轻轻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却再也不敢尝试。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陈海贤
«
1
2
...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
694
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