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的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 每日文摘
庄子 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反对世俗束缚,提倡“逍遥游”。其著作《庄子》想象丰富,文风奇幻,对中国哲学、文学影响深远。

身形最好的状态是顺其自然,感情最好的状态是真率。顺其自然就不会背离,真率就不用劳神。
以利益相合的,遇到窘迫、困穷、灾祸、忧患、伤害就会互相抛弃;因天性相连的,遇到窘迫、困穷、灾祸、忧患、伤害会联结得更紧密。
没有赞誉,也没有毁谤,或如龙之腾飞,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势而变化,不执着于一端,或进取或退处,以平静和顺为准则,悠然自得,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按物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受到拘束和牵累呢?
从前有只鸟停留在鲁国都城郊外,鲁君很喜爱它,用牛羊猪三牲俱备的规格来款待它,还奏起韶乐,要使它快乐,鸟儿却黯然神伤,头晕目眩,不敢吃东西,这是用别人供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真正养鸟的方法,应该是让它栖息在深林,飞翔在江湖之上,让它吃鳅鱼,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山野,那么一块平地就够了。
抛弃世俗的琐事,身体就不会劳累;遗忘人生的烦恼,精神就不会亏损。
我听说楚地有一只神龟,已死三千年了,楚王用布包好,再用竹编把它装着,藏在庙堂之上。这龟,宁愿死了尊贵地保留着骸骨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中摇曳着尾巴?
牛马生着四足,这是天性;给马戴上笼头,给牛穿上鼻绳,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人为毁灭天性,不要用故意造作去毁灭天命,不要以德行去为名利殉葬,谨守天道勿使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道德高尚的人)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慎地对待去留,就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们。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如同一枚小石子、一棵小树,存在于大山之间,正以为自身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自负呢!
不可以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的辽阔,因为有空间的拘束;不可以同夏天的小虫谈论冰冻的寒冷,因为有时节的局限。
身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疲困;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就会衰竭。
淡泊平静,忧患就不能影响,邪气就不能侵袭,就德性完备而精神不损。
不克制意志便能高洁,不讲求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业名声便能使天下太平,不隐居江海也得静闲,不用导引之术而得高寿,忘掉上面这一切,而又具备这一切。淡然至极,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随之而来,这就是天道,圣人之规律。
白天鹅不每天沐浴,也是洁白的;黑乌鸦不每天暴晒,也是黑的。
扬撒糠屑迷了眼,也会让天地四方都变了位置;蚊虫叮咬皮肤,也会让人通宵都不能安眠。
礼义法度,是随着时势而变化的。
天地本有固定的运行规律,日月本有自身的光明,星辰本有自身的序列,禽兽各有群体,树木本就直立,先生你也依仿自然天性行事,顺着自然规律前进,这已经是极好的了。
居处和行动都无需不必要的思虑,不私藏分别是非美恶的观念,四海之内共享利益,这才是真的喜悦;人人都得到所需物资的保障,社会就安宁。
用无为的态度,依照自然规律行事,叫作“天”;用无为的态度去说话,才是“德”;爱护他人,利益众生,就是“仁”;从不同事物中看到同一,就是“大”;行为不孤傲偏执,就是“宽”;能包容万般不同,就是“富”;所以执守道德规范叫作“纪”;自觉形成德行就是“立”;遵循道就是“备”;不因任何外部力量而挫伤自己的心志就是“完”:君子明白了这十个方面,就可以包容一切事物,就是心志伟大。
扰乱自然规律,违背事物常情,上天不会令他成功;群居的野兽离散,飞翔的鸟儿夜鸣,草木昆虫都受到祸害,啊,这都是“治”人的罪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