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希望
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控制和管教孩子,你就绝不会找到可任由你支配的足够的方法。你希望通过毫无根据的准则、不合常理的训诫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耳目一新的影响,你宁愿他们熟知功课,并说谎,也不愿意他们懵懂无知和保持诚实。
卢梭
一旦人们将自己的潜在才能付诸实践,所有才能中最活跃的想象力就会觉醒,并领先其他所有才能。正是想象力为我们展现并评估了各种事情的可能性,且不管其后果是好是坏,这滋长了我们的欲望,并让我们满怀着希望去满足那些欲望。但是,一开始看似在我们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目标,却迅速地飞走了,比我们追赶的速度还要快。
卢梭
我知道,孩子模仿别人所有的这些美德只是与猴子学到的美德无异,而且一个良好的行为只有在像这样做,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时候,才算得上是道德高尚。但是,在心灵还没有任何感悟的年龄,你必须让孩子模仿你希望他们最终形成习惯的行为,直到他们能理解并出于对善的热爱而做那些事。人之模仿就像动物之模仿。喜欢模仿,是受自然的管理,是一种良好的天性。然而,在社会中,喜欢模仿变成了一种恶习。猴子模仿它们畏惧的人,而不是模仿它们不屑一顾的其他动物。它们认为,胜于己者的所作所为一定是好的行为。然而,在我们自己当中,有一些丑角模仿各种美好的举动,不但模仿不好,结果反而倍增其丑,并沦为笑柄。他们知道自己低人一等,于是设法模仿别人,让自己变得和胜于己者平起平坐,或者他们努力地模仿他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在他们选择的模仿对象上也会显露出他们糟糕的品位。模仿起因于我们渴望逃离自己。
卢梭
我希望的是要么我自己一个人养育他,要么我就一点儿都不管。英国教育家洛克,那个睿智的人,他将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致力于研究医学,强烈地建议我们,不要为了预防疾病或因为一点点小病就给孩子吃药。我则更进一步,并在此宣布,因为我从没为自己请过一个医生,所以我绝对不会为爱弥儿请医生,除非他的生命很明显地出现了危险。到那个时候,医生除了杀死他,不会对他产生更糟糕的伤害。
卢梭
我不会长篇累牍地论述良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也不会转而佐证现在惯用的教育方法有多么糟糕。在我之前已有成千上万人做过这些事了,而我也并不希望把人尽皆知的事情都往我书里塞。我只是想声明:从很早开始,人们强烈反对既定教育方法的呼声就一直不绝于耳,但没有任何人建议大家提出更好的教育方法。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学和科学往往“只破而不立”。
卢梭
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宣讲美德,结果却让孩子爱上了种种恶习。你禁止这些恶习,结果却把它们逐渐灌输给孩子。你想使孩子变得虔诚吗?你带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结果却让他们觉得厌烦无比。你让他们不停地喃喃地默默祷告,结果却让他们希望不需向上帝祷告,觉得那才是一大乐事。为了教导他们要乐善好施,结果你却让他们去向人布施,弄得好像你不屑于亲自施舍别人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教师呀!不管他有多么爱他的学生,他都应该与他的学生争夺这个荣誉。他应该让孩子认为自己太年幼,还不应施舍别人。布施是大人的举动,因为大人可以衡量赠送之物的价值,判断他的同胞的需求情况。而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没有任何优势去布施,即使布施也不是带着慈悲之心,没有仁爱之意。他几乎为布施感到羞愧,因为根据你和他自己的做法来判断,他认为只有孩子才会向人布施,而且当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乐善好施了。
卢梭
所有动物都拥有保护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才能,且刚刚好。只有人拥有过剩的才能。这种过剩的才能却给他招来了苦恼,这不是很奇怪吗?在每块土地上,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资都超过了他们的生存所需。如果他足够明智,不去理会这种过剩,他就总是会很满足,因为他需要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太多。古希腊文学家兼哲学家法沃里努斯(Favorinus)曾说:“巨大的需求源于巨大的财富,而且要得到我们想要的,最好的办法往往是舍弃我们已拥有的。”我们努力地想让自己更加幸福,结果却把这件事变成了痛苦。每个只是希望自己能活着的人,往往会活得很开心,他从而也会成为好人,因为做个坏人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卢梭
如果你希望让所有人都重新承担起他们的首要责任,那就从母亲开始吧!
卢梭
如果那个孩子敏感而脆弱,如果他生性就喜欢平白无故地哭,那我就任由他哭下去,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也不会对我产生任何影响,这样很快就会让他擦掉眼泪。只要他哭,我就不到他的近旁去,等他安静下来不哭的时候,我就立即走到他身边。很快,如果他想让我到他身边去,他就会停止不哭,或者顶多只哭一声。孩子们根据信号产生的明显效果来获悉那些信号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没有其他的惯例。不管一个孩子把自已弄得有多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都很少会哭,除非他希望有人听到他在哭。
卢梭
你肯定会像平时一样告诉我,要怪就怪医生,医药本身绝对没错。说得很好!那么请给我们医药而不要医生。因为当这两者我们兼有的时候,医生所犯的错误比我们对医学这门艺术所抱的希望要大一百倍。
卢梭
当一个女人过度照顾孩子,而不是疏于给孩子母亲的关爱时,她也远离了天性,只不过经由的是一条相反的道路。当她沉迷于自己的孩子时;当她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弱却把他养得弱不禁风时;当她希望保护孩子不受自然法则的伤害,为他清除会带来痛苦的一切影响时,她却没有想一想,现在她护着孩子一时,让他免受一些不便和麻烦,结果却为他日后积攒意外和风险到了何种程度!她把孩子童年时的娇弱变成他成年时的负担,这种预防措施残忍到何种程度!有一则寓言故事,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阿喀琉斯(Achilles)变得无懈可击,她将他投进了冥河(Styx)之中。这是个美好的寓言,寓意非常清楚。可是我说的那些残忍的母亲做法却相反:她们将自己的孩子投到了温床上。她们在为他们准备日后的苦难;她们令孩子的毛孔张开,让各种疾病侵入,他们长大后就会毫无悬念地成为这些疾病的受害者。
卢梭
如果我们能够长生不死,我们所有人都不会好过。毫无疑问,让人去死很难,但是想一想我们都不会永远活下去,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将会终结这个世界的痛苦,我们就会觉得非常痛快。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世上永远不死,谁会接受这份悲哀的礼物呢?上天留下了什么资源,什么希望,什么慰藉,让我们去抵御命运的残酷和人间的不公?无知者从不向前看,几乎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因此也不害怕失去生命。智者能看到事物更伟大的价值,因此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知半解和虚假的智慧则会让我们思考死亡和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并因此让我们认为死亡是最大的痛苦。明智的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因此承受生活的痛苦反倒更好。如果我们不知道死亡早晚会来终结生命,人们肯定会花费格外高昂的代价去买命。
卢梭
城市是吞噬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会灭绝或退化,我们需要复兴,而且往往都是从农村复兴起来的。把你的孩子送到农村去“自我更新”吧,更确切地说,让他们在开阔的田野中重新获得在拥挤的城市中因为污浊的空气而丧失的力量。许多女人都急切地希望她们的孩子能出生在城里。她们应该做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尤其是打算要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的那些人。她们损失的要比她们想象的少很多,而且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中,她们会因为尽了做母亲的职责自然而然地感到愉悦,且很快就会让她们对不是这种愉悦的愉悦兴味索然。
卢梭
我认为我能预先看到的是:一位父亲如果认识到了优秀家庭教师的价值,他会想方设法地亲力亲为,而不用家庭教师,因为相比他亲自担任优秀的家庭教师的角色,去找这样一个人要难得多。那么他会希望找一位朋友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吗?如果他希望培养自己的儿子,能和他做朋友,那他就没有必要继续寻找家庭教师了,父子间的天性之情本身就已做了一半的工作。
卢梭
生活在乡下,孩子将会获得田间劳作的一些概念,只要愿意用眼睛观察,有闲暇时间就足够做到这一点了,而这两样他都有。在每个年龄的时候,尤其是在孩提时代,我们都希望能够创造、模仿和制作,表现出我们所有的力量和活力。如果他看到菜农在菜园里劳作,比如,播种、移栽和间苗,不消两次他就会希望自己亲手去种植蔬菜。
卢梭
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孩子,希望它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卢梭
我不愿意死,但我现在已经到了垂死的境地,我希望为了你而活下去,但恰恰是你在剥夺我的生命。
卢梭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卢梭
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康德
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命的⾟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康德
«
1
2
...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
235
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