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纯粹
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的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叶圣陶
人是目的,人不能纯粹是手段,所以我们禁止残酷不人道的刑罚。
罗翔
康德说: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纯粹的手段。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把他人作为玩物,一个尊重人性的人,同样也能够尊重自己,而不会沉溺于败坏、低级的趣味之中。
罗翔
瓜是生在纯粹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培根
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纯粹的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只是阻止我们去伤害邻居。一个人仅仅克制自己,不去侵犯邻居的人身、财产或名誉,确实只有一丁点可取之处。可是,他已经履行了称为正义的全部规则。
亚当·斯密
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他是谁,都喜欢做他愿意做的事,而根本不喜欢像理性与利益命令他做的那样去做事;他愿意做的事也可能违背他的个人利益,而有时候还肯定违背。纯粹属于他自己的随心所欲的愿望,纯粹属于他自己的哪怕最刁钻古怪的恣意妄为,有时被刺激得甚至近乎疯狂的他自己的幻想——这就是那个被忽略了的最有利的利益,也就是那个无法归入任何一类,一切体系和理论经常因它而灰飞烟灭去见鬼去的最有利的利益。所以这些圣贤们有什么根据说,每个人需要树立某种正常的,某种品德高尚的愿望呢?他们凭什么认定每个人必须树立某种合乎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愿望呢?一个人需要的仅仅是他独立的愿望,不管达到这独立需要花费多大代价,也不管这独立会把他带向何方。
陀思妥耶夫斯基
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充足的真理。
歌德
谁申请加入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永恒。就这个意义上说,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是已经开始聪明的。
歌德
无论出自纯粹理性的概念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这些概念都毕竟不是反思得来的、而是推论得来的概念。
康德
纯粹知性概念永远不能有先验的应用,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有经验性的应用,纯粹知性的原理只有在与一种可能经验的关系中才能与感官的对象相关,但绝不能与一般而言的物不考虑我们能够直观它们的方式相关。
康德
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并不因此就是从经验中发源的经验知识,是我们所接受的印象和我们固有认识能力的一个复合物。先天的知识:不依赖于经验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的,即所谓“纯粹的”。之前的形而上学多是独断论,无中生有的,康德的目的在于厘清理性的范围、规则、界限,使形而上学走上一条靠谱的道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更进一步的推进吧?
康德
为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提供统一性的同一种功能,也为一个直观中的各种不同表象的纯然综合提供统一性,用一般的方法来表达这种功能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
康德
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因德性的唯一原则就在于对法则的一切质料有独立性,同时却又通过某个准则必须能胜任单纯普遍立法形式来规定任意。但那种独立性则是消极理解的自由。所以道德律仅仅表达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而这种自律本身是一切准则的这样的形式条件,只有在这条件之下的一切准则才能与最高的实践法则相一致。因此,如果那个只能作为与法则联结着的欲望之客体而存在的意愿质料,被放进实践法则中作为它的可能性条件,那么从中形成了任意的他律,也就是对于遵从某一冲动或爱好这种自然规律的依赖性,而意志就不是自己给自己提供法则,而只是提供合理地遵守病理上的规律的规范。
康德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黑格尔
男女之间不存在纯粹的友谊,有的只是爱恨情仇。
王尔德
真相很少纯粹,也决不简单。
王尔德
真相很少纯粹,也决不简单。
王尔德
真相很少纯粹,也决不简单。
王尔德
男女之间不存在纯粹的友谊,有的只是爱恨情仇。
王尔德
«
1
2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