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东西
苏格拉底说过:“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
罗翔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罗翔
在网络这个案例的背景中,人内心深处的种种幽暗的情绪都会被释放,人们会特别的习惯与好辩,会放纵自己好辩的,也会放纵自己无知的热情,我们都知道,无知者无畏,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说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夜郎自大是无知者是好辩者的天性,人们经常会把观点的争论上升为语言的攻击,甚至把语言的攻击变成肉体的争斗,很多人经常会说,为什么网络喷子说话经常不讲逻辑?这个其实抓住问题的本质了,因为很多时候网络喷子是在吵架,吵架,要讲逻辑嘛,讲逻辑,那叫论证,吵架是不用讲逻辑的。所以当您遇到一个网络喷子,他不断地使用一些标语式的词汇,其实没有必要和他辩论的,因为你辩不赢的呀,你也不需要去辩,标语化的思维是最便捷的,因为标语化的思维是不需要需要思考的一个标语化思维的人,他其实已经中毒了他被蛊惑了,他已经缺乏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要和他们去论证,不要和他们去辩论。
罗翔
我们永远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实际的期待,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因为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很多东西不是你能决定的。你很难去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剧本,但是当剧本来临的时候,你要把它演好。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你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以乐观的心去应对这一切。做你该做的事情,并且接受它的事与愿违。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常常会陷入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但是,我们也必须接受,有些事情超出了我们的掌控。我们要学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幻想。
罗翔
所有的神祇都不从事爱智活动,并不盼望自己智慧起来,因为他们是智慧的,已经智慧的就不去从事智慧的活动了。无知之徒也不从事智慧的活动,并不盼望自己智慧起来。因为无知的毛病正在于尽管自己不美、不好、不明白道理,却以为自己已经够了。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欠缺的人就不去盼望自己以为欠缺的东西了。
罗翔
人这一生,总要为某种超越人生的东西而活着。这些东西也许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需要相信。
罗翔
许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不同世界中。人们看的似是个东西,但看到的却又不是一个东西,因为他们所理解的意义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参见本集中「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一文,着重号为原文所有)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们需要的是互相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曲解和征服。
苏力
他们在指出中国司法传统不发展、人们不习惯上法庭诉讼的特点的同时,并习惯性地将原因之一归为中国人有「厌诉」或「耻讼」的传统价值观。[14]这种以观念来解释行为模式的文化解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种解说也许只是一种变化语词的同义反复,而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新的东西,不具有经验上的可验证性。因为所有能证明中国人有厌讼观点的只是他们的很少进行诉讼的行为,而之所以这样行为的原因据说又在于他们有厌讼的观念。这样的解释只是使人们得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而从这两部电影,尤其是从《秋菊打官司》来看,厌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而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形成的趋利避害的行为态势或行为习惯。而要改变这种社会法律现象,使人们能够而且愿意诉求正式的法律制度,重要的也许不是不少法学家主张的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是所谓的普法宣传、告知公民他们有什么的权利,而是要提供一种诉求的途径,提供功能上可以替代原先的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制度,
苏力
我的智商足以搞定世俗的事,但我不愿意去。就像余华说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东西活着。尽量少一些大而无当的虚荣,尊重和爱护曾经拥有的日常生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这很重要。
李健
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要学会拒绝。危险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但是人应该去管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像自己。保护好自己的创作力是唯一需要我警惕的,而内心的平静则是前提。人都需要自我约束和强制,这个效果会在日后显现。
李健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马塞尔·普鲁斯特
当你将你自己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但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罗翔
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无非有3种立场,第一种是剧场,也就是所谓的媚俗,第二种是媚权。在这两种立场中是不是还有一种更加真实的立场,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做城邦中的牛虻,去让大家对焦于该对焦的东西,这可能是一种双面不讨喜的人生,但这种人生是不是更值得去度过,是我们值得去反思的。人很矛盾的存在就是你作为“表达者”,一定是希望被大家所关注的,但是同样你也会知道,大家所关注的,并不一定是你真正愿意大家所对焦的,你又有一种无力感,因为你自己知道自己不配,当你知道自己不配之后,你又希望大家对焦于你以外的东西,你会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必须要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活得真实,我们要超越我们的虚荣。
罗翔
其实是我让张三去偷东西,我就希望他被打,那李四定什么?他就打坏人嘛,该打对不对。但是张三被打跟我有没有关系?有。所以我构成故意伤害罪,因为我利用了对方的正当防卫。任何人都不能从自己的不正当行为中获利。
罗翔
苏格拉底说过:“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什么是“懂的”东西呢?就是如康德所说的:“人类的原初设计”。当一些理论迎合了这些“原初设计”,老百姓会觉得你说出了我想说的但是说不出的话。所以,我们要追求真,我们要追求善,我们要追求美。
罗翔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学生,他的遭遇真的让我感动:高考没考好,有人跟他说,你只要交钱就可以先上车、后补票。后来他进入一个学校读书,有学生证、有饭卡、有班级,也有宿舍,每次考试也都一模一样,4年之后也有毕业证。但最后发现毕业证是假的。他考研也考上了,法考也通过了,但是最后因为毕业证是假的,考研作废、法考也作废,如果你是这个学生,你会怎么办?你会崩溃、你会发狂、你会自暴自弃。但这个学生怎么着?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自考,又重新参加法考,又参加考研。爱比克泰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中其实自己能够决定的东西很少,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身、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智商、我们更决定不了我们这一生的贵人相助。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羡慕别人的剧本。我有的时候非常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你只能把你自己的剧本给演好。如果在你的一生中真的遭遇到这些挫折,那对不起,这就是你的剧本。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弃演,一种选择就是把既定的剧本给选好,把它演好。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演好自己的剧本。
罗翔
我觉得,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很对。但是“我思故我在”经常让我们沉浸于一种幻想之中,就是我只要思考到了我就能做到,但其实不是这样,你思想过深刻的东西、你说过深刻的东西、你感动过深刻的东西,你为你自己所说的感动了,你就真的觉得自己做到了。很多时候,这是一种自欺。
罗翔
我们终将毁灭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且所有那些看起来很爽的东西,都是瞬间的感觉,而人类所有真实的快乐,一定是恒久的努力。快乐是不能走捷径的,所有的快乐都意味着艰辛的努力。快乐只是责任的副产品,脱离责任去追求快乐,最后得到的一定是痛苦。
罗翔
我让张三到李四家去偷东西,我提前通过种种手段告诉了李四“小心点,今天晚上刮风,注意起来看一看”,结果他起来正好看见有个贼偷东西,啪一拳把这个贼打死了。
罗翔
小众的东西人们为什么喜欢,并且一流行他们就不喜欢了,因为人的傲慢和骄傲,人总喜欢显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罗翔
«
1
2
...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
451
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