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家庭
对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不要计较她们曾给你什么,对你好不好,而你的责任,就是需要对亲人做到最好,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刘德华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路遥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和一个人可能有家庭条件的区别,但孩子本身的差别并不明显,可一旦长大,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会有多大差别呀,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路遥
在“成为我自己”的路上,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驯服内心的理想化,去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理想的父母,那就做自己的理想父母;没有人生导师,那就做自己的导师,认可自己,引领自己,塑造自己,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无助变为自助。
欧文·亚隆
养儿育女这件事,没有家庭小窍门、使用指南或者靠的是理解和思考,甚至常常是那个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的直觉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然而,在学龄前儿童所呈现的问题面前,有时成年人的直觉和想象也完全没用,因为我们早已忘记自己的幼年生活,因而很难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
塞尔玛·弗雷伯格
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家庭学习中心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朱永新
未来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型的学习中心,一些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父母,可能会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志同道合者的孩子举办学习中心,由自己或者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从事教育教学。
朱永新
课程本身就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课程作为生命成长的能量,通过课堂内外的叠加,学校与家庭的碰撞,以各种形式互相作用,从量变到质变,最终知识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达到共鸣而形成。
朱永新
严格来说,课程应该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而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则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他们的共同生命体验,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和能力的人。
朱永新
在未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同的学习空间,不同的学习中心。三者的合作构成了家校社合作共育中的“磁场效应”,会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这将是一种理想的立体化、大教育状态。
朱永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两个论断与本章的主题有关。第一个论断:“我们所遇到的重大问题,无法用我们当初创造它们时所用的思维水平来解决。”而爱因斯坦的第二个论断,据说是他对精神错乱的定义:“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产生不同的结果。”几十年来,我们忽视了教育孩子们为将来为人父母所做的准备,而这种日益恶化的对“父母”的教育,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在高中设置像这样教授学生如何做称职的父母的课程,也会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家庭选择。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里斯利和哈特的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家庭收入水平、种族和父母教育水平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水平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孩子在公立学校中80%的表现变化是由于受家庭影响,而非受学校影响。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我们所追求的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想要获得同样的东西:生活美好、工作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和睦、隽永友情,并最终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
布伦达·本斯
“活出自己”作为红遍大江南北几十年而不褪色的鸡汤口号,哄骗过无数失意青年,折腾过无数操心父母,破碎过无数稳定家庭,创造过无数闲散人员。
杨奇函
“圣母心”评定是非对错的标准不是制度、法律、规则和基本共识,而是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学历背景、家庭出身等。
杨奇函
一个家庭最理想的画面,就是父亲牵着孩子的手,与母亲一道全家出行,一起去接触这个世界。这个画面中蕴藏着两个要点:一是母亲在生命之初充分给予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有了向往拓展自己世界的意愿;二是当孩子第一次向外拓展的时候,遇到的人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的温情和友善,则让孩子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原始信任”。有了这种原始信任,孩子的意识才能向外延伸,培养出组织意识,融入人真正真实的世界。
M·斯科特·派克
培养孩子的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的大敌,就是溺爱。因为被溺爱的孩子从小会形成错误的心理期待,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命令,必须得到满足,认为自己无须付出与合作,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这些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家庭和群体的累赘。
M·斯科特·派克
在健康的家庭中,父亲与女儿的交流是真诚的,没有伪装和虚假,所以父女间的关系也会是牢固的、值得信任的。因为这种关系,女儿能获得强大的安全感,而有了这种安全感,她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这是成长的根基。
M·斯科特·派克
«
1
2
...
18
19
20
21
22
23
24
...
52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