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sidebar
每日文摘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搜索
首页
推荐
趣图
名言
人物
标签
书籍
搜索
首页
推荐
趣图
名言
人物
标签
书籍
分享
热点人物
罗翔
卢梭
史铁生
简·奥斯汀
歌德
约翰·洛克
张爱玲
佚名
查理·芒格
周希陶
陈继儒
鲁迅
爱默生
戴尔·卡耐基
稻盛和夫
钱钟书
史蒂夫·乔布斯
维克多·雨果
罗曼·罗兰
巴尔扎克
人气标签
我
你
自己
事
爱
生活
世界
人生
路
死
我们
时间
梦
人类
快乐
爱情
生命
幸福
永远
社会
努力
自由
恶
希望
朋友
教育
善
成功
精神
女人
对家长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轻松自在的相处,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觉得你想要陪伴他。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时,表达对他们的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安静入睡时才展现出来。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是一位英国的心理治疗师和作家,她以撰写有关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书籍而知名。著有《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沙发上的心理学》等。
合作型管教是指你和孩子一起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你要像是辅导员,而不是独裁者。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肯定他的重要性,肯定他是有人关爱及渴望的。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孩子说谎,或有其他你认为不妥当的行为时,与其立刻做出反应,不如去找出说谎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感受。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不要评判孩子,给孩子贴上无能、冲动、不值得信任或不成熟的标签,这无法帮他们进步。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切记: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把争输赢这种传统的亲子相处模式抛在一边,以亲子合作取而代之。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出现问题时,不要只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当出现冲动情绪时,先停一停,冷静一下,问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么?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找出触发情绪的原因,利用那种认知,做出不同的反应。向孩子道歉,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你想把孩子从身边赶走,想让她独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时间的感觉,会在你不想了解孩子的时候出现。孩子黏人只是一个阶段的表现,等孩子慢慢长大,会发生变化,而且未来肯定会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并想方设法远离你。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对家长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轻松自在的相处,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觉得你想要陪伴他。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时,表达对他们的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安静入睡时才展现出来。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自我对话。习惯性的否定自己、他人是很危险的。可以先找出那个声音,把它视为不好相处的人就好,不理会它。走出舒适区,去做内在批评者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会因此找到更多的自信,当自我怀疑时,就回想自己做到的事情。意识到把自我批评传给孩子的危险。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就像我们不该批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批判孩子。描述看到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批判。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与其说“我不擅长瑜伽”,不如说“我开始练瑜伽了,而且比上周进步了一些。”如果孩子作业看起来像鬼画符,乱成一团,但有个字母P写得很完美,你只需说“我喜欢你把P写的那么工整。”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你和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亲子关系以及你与周围人的关系。重要的不是家庭的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认同这句话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但父母认同这句话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三。这是因为父母或照顾者关系不和睦时,孩子经历的情感痛苦是成年人看不见的。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即使你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分居,只要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到对方,那就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如果带他来到世间的其中一个人经常被称为坏人,孩子往往也会把这种想法加以内化,认为自己是坏人。如果父母离异,孩子仍能与双方定期密切的接触,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往常一样,性格也不会变的忧郁或者好斗。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养育孩子会给自己、夫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你们对彼此及孩子心生怨恨。对于这种怨恨,承认它是最好的应对方式。能够接受、处理、拥抱变化,比抵御改变,试图找回失去的东西更积极有效。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大多数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要会尊重及欣赏彼此。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先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争论时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例如“你刷手机时,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 你刷手机时,都不理我”人们大多不喜欢被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比较容易听进去。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婴儿来到世界上会和人建立依附关系。有安全型依附关系、不安全型依附关系、逃避型依附关系、排斥型依附关系。如果在襁褓时期她对亲密关系和食物的需求都能获得满足,建立的就是安全型依附关系。长大后会认同自己、心态乐观、欣赏他人、与他人融洽。(在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比较黏人,这是因为与你在一起她有安全感,是好事。你经常陪伴她,当她获得物体恒存感,即你不在她身边,她也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时,就不会黏你。)如果小时她的哭喊要很久才能得到回应,甚至久久得不到回应,她建立的就是不安全依附关系。长大后容易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不易找到自己的优点、欣赏他人。(不要再听信小孩子哭几声怎么了论调)如果她的哭泣得不到回应,导致她放弃哭泣,长大后就不愿意与他人亲近,形成逃避型依附关系。如果她小时受到了虐待,就会把别人视为伤害的来源,形成排斥型依附关系。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当孩子在痛苦中感到无助时,他们会开始抽离,切断自己与痛苦的联系。抽离痛苦的缺点是,人们会突然想起自己主动断绝的感觉。那种感觉会让你不舒服、不安。如果你以不回应来训练孩子不要哭,你是在教孩子怎么抽离感受。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让她更有安全感。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如果孩子看什么东西,也能跟着注意,让孩子带着你看她喜欢什么,那比一直拿东西给她看效果更好。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如果你的身体离孩子很近,却没有察觉孩子发出的信号,例如你在看手机或电脑,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困扰。长时间在孩子面前刷手机,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那种空虚可能使人日后对某种东西上瘾,此外,孩子也可能因此对手机上瘾。你的孩子需要与你联系才能促进大脑发育。为孩子留出充足的交流空间。
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