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李泽厚
思想家,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李泽厚于1945年—194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50年—195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55年发表了《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等文章,一举成名;1960年被下放劳动;1988年当选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赴美国小镇教书,长期定居中国国外;2021年11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家中离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