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法用笔”(线条表现)比“应物象形”(再现对象)、“随类赋彩”(赋予色彩)、“经营位置”(空间构图)、“传移模写”(模拟仿制)居于远为重要的地位。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线的艺术(画)如抒情文学(诗)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
李泽厚
思想家,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李泽厚于1945年—194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50年—195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55年发表了《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等文章,一举成名;1960年被下放劳动;1988年当选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赴美国小镇教书,长期定居中国国外;2021年11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家中离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