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批评
记住,是你赋予了自己的生活意义,而非旁观者的掌声或批评。
岸见一郎
批评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让对方说。
李天田
批评可不是告诉对方他怎么错了,而是告诉他怎么才能对。批评不是要让他“服”,而是告诉他怎么才能对。批评不是要让他“服”,而是要让他好。
李天田
批评=控制环境+定义问题+刷新动作+设定反馈点+完成重启。
李天田
作品完成之后就不要再批评了,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与作品一起成长;最有效的帮助是创作过程中对作品提出的批评。一旦作品完成,孩子的兴趣也会很快消失,过分强调最终结果,可能会忽略创作本身的重要性。
维克多·罗恩菲德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自由表达,那说明一定有东西妨碍了他的自信心。通常,妨碍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错误批评。批评孩子的作品看起来不像,或“不够好”,或给孩子作范画。由于孩子对这样的批评没有判断能力。于是他就采取了一种“我不会画”的逃避态度。第二种原因,孩子无法回忆起绘画对象的特征,或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第三种,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的方式,所以一旦没有了参照物,他们就觉得没法创作任何东西。
维克多·罗恩菲德
他有时候会努力但这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使的。这些孩子很在意自己能否被他人赞扬和接纳,所以他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们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由此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防御型心智模式就此产生。这种循环是防御的、向内的。陷入这循环中的人会变得关注自我,总是想很多,却很少行动。他们的自我发展会因此受限。
陈海贤
批评本身就是对压制的反脆弱性反应,错误的发现者乐意看到被批评者的反击,以验证一些想法。
塔勒布
生活里有四件事会让人紧张起来:第一,发生新情况;第二,出了之前没想到的事;第三,发生了让你觉得自己可能会受到伤害、挨批评或者感到尴尬的情况;第四,出现了你觉得自己难以把控的局面。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彼此珍惜、和谐相处,是基于爱与关心基础上的携手成长、共享教育美好。就像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样,尽管其中也有批评,但学生不会觉得无地自容,而是以深受教益的心态来看待,师生所在的那个场是融洽的、自在的。
张贵勇
世间所有的批评,都是对爱的渴望。批评是潜意识里对爱的表达。
丛非从
当我们发现学生和老师做了错事时,绝不要主观臆断,先入为主,更不要一遇事就急于训斥批评。
原绿色
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马歇尔·卢森堡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马歇尔·卢森堡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马歇尔·卢森堡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评判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会招来敌意。
马歇尔·卢森堡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马歇尔·卢森堡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
菲利帕·佩里
内在的负面声音除了会引导孩子做出有害的判断以外,还会放大低落的情绪,打击信心,使我们感到自己样样不如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记住,你的自我批评可能是妨碍孩子幸福的最大绊脚石。
菲利帕·佩里
当你注意到自己如何自我对话时,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并决定自己想用哪种方式来倾听那个声音。就像以下这样:1.首先,找出那个声音。2. 别理会那个声音,也不要和它争论,把它视为一个难相处的人就好。它讲什么,听听就算了,别放在心上。例如,你可以心想:“反正你有权发表意见。”3. 走出舒适区。去做内在批评者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会因此找到更多的自信。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时,就回想你做到的事情。4. 意识到你把自我批评传给孩子的危险。知道那个危险性,会让你更有动力去注意它。
菲利帕·佩里
«
1
2
...
9
10
11
12
13
14
15
...
31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