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高德胜,1969年2月生,河南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成员、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执行主编。
作为个体教师,我们确实无力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整体性的影响,确实“无力回天”,但却可以从日常细节做起,改变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高德胜
对品德量化的讨论,效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做法,健全考试与评价制度释放品德教育内在活力。
高德胜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班会”的解决问题的本质与育人的辅助作用应科学权衡,不应该出现偏倚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班级会议的教育作用。
高德胜
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这样的: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或善端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我们有拥有的道德本能或善端是道德学习的前提,在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中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交互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共同实现道德的学习。
高德胜
不道德的灌输 —— 论灌输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当一个人要阻止他人成为人时,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人。一个人想利己地变得更像人,便会自私地要得到更多,这是一种非人性化的表现。”——弗莱雷 。人的存在即人的生成过程,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习惯及其超越”,对话是实现超越的最佳方式之一。
高德胜
行队礼”的问题。“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都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多不回礼,很多老师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心知肚明,已经形成心理定势。个别外来的老师不明所以,在接受学生的队礼之后,回礼‘你好’,但没等他们说完,学生早已跑得很远了。”
高德胜
“小红花”—— 论奖励及其副作用。内在动机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驱动力来自任务或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获某外在的报答。驱动的行为除了活动本身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奖励,有趣、享受的经历是行为的结果,往往具有创造性,能够最大激发潜能。奖励背后的愿望是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结论: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受试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当解决问题之道并无一定之规,找出解决之道的步骤也非一目了,奖励会对表现有不利影响且是多余的。知识和心理成熟度上的差距导致学生依赖老师,有助师生关系亲近,奖励则拉大了师生人格和价值上的不对称性。
高德胜
作为“小人物”,我们从细节入手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变,既是对自己天职的履行、对自身拯救,也是对整体教育的撼动。
高德胜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高德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德胜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高德胜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高德胜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道德学习发生于生活中,以个人的道德本性和后天环境因素为基础,二者直接间接共同影响,通过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与自主选择来构建最初的道德框架,为其人生预设道德基调。
高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