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因为
“重视服务,重视感受”是重要的机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因为怕麻烦而希望得到高质量服务将成为人们付费动力。帮用户省钱不再是唯一思路,甚至不是最佳思路。
张一鸣
其实加入一个优秀的早期公司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公司会想尽办法帮你提高,因为公司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人员又有限。这个时候就会对有潜质的人提出 各种高的要求,帮助提高。在大公司你的老板即使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你,也肯定没有创业公司多。
张一鸣
刚刚做完用户可用性测试,发现很多问题。可用性测试是让团队近距离客观细致观察用户的使用体验,发现团队在工作期间想当然或者因为熟悉而忽略的问题。创业过程中出现愿望式思考并自我强化是我时时提醒自己要避免的。
张一鸣
我觉得以后团队的工作,不论大小,应把工作的目标定义并分解后,用邮件发出来。因为这样可以给别人提意见,可以避免重复的工作,避免定义清楚理解有误差,同时能估计工作量、评估效率方法。清楚不含糊要成为公司的文化。
张一鸣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 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张一鸣
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张一鸣
今天完成期权发放准备,下周给第一批加入的优秀成员发放。开始制定发放计划时,我和其它董事有一些分歧:我强调希望以极低的行权价发放期权,其它董事则强调会计评估问题。最终采用我的方案,因为我非常了解创业团队成员的心态。一个早期公司成员的心态和状态是最根本的,其它问题只是“技术问题”。
张一鸣
经常看到职位蛮漂亮的人,但细看发现他每次升职都是换工作的时候发生的。这会让我警惕,因为好的人,老板会加薪升职来挽留。如果一个人在同一公司多次升职,让我会放心很多,因为比我了解他多得多的人看好他给他更多的责任,而且他一次次胜任。换工作才升职,有可能是外强中干,忽悠了新老板。
张一鸣
所谓门槛, 过去了的是门,过不去的则是槛。人生的悲哀往往是,你想两肋插刀,刀却只有一把。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那时你年轻,觉得不快乐,那时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两个人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时一针一线,拆除时只需轻轻一拉。
张一鸣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我们内部机制,我认为华为的崛起并不是因为5G,它是两点:一,有任正非这样一个企业家精神,这样一个企业家。第二点,有一个财散人聚的机制。
宋志平
有目的地创新,可以使我们的风险降低90%。在创新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我们的创新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找到了什么机会?有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进行创新?必须先研究一番,然后谨慎地进行创新。
宋志平
我们要有效、有质量、有目的地创新,不创新是等死,盲目创新是找死,企业创新一定也要稳健。技术范畴里有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和零科技,每种科技都重要,不见得每个企业都要去搞高科技,因为高科技需要的投资大、时间长,华为这样的企业适合搞高科技,因为它每年有1400亿研发费用。总之,创新必须要做,但要稳健地做。
宋志平
我们要坚守主业,因为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大家都有一个业务,企业最难选的就是选业务,但选好一个业务之后,最难的是坚守。
宋志平
未来不会因为你的期待而到来。必须从现在开始作出决策、付诸行动并承受风险。
彼得·德鲁克
无法提前知晓谁是杰出的工作者,因为最不可靠的就是学校的成绩。
彼得·德鲁克
越是优秀的人,犯过的错误就越多。这是因为他们愿意挑战新鲜事物。
彼得·德鲁克
“改革者,不会因为听到责难就停止脚步,停下来,那他就不是改革者。”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宋志平
在董事会里,赞成一个错误的决定和否决一个正确的决定,同样负有责任。而有时否决一个正确的决定可能责任更大,因为企业将错失发展的机会。
宋志平
记得在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老先生曾给了年轻创业者4个忠告:一是专注;二是要有耐心;三是有了成绩后要格外当心、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四是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而且越多越好。对于第三点我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过去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却鲜少说“成功是失败之母”。
宋志平
企业要想避免衰弱、再造卓越,一是规模做大以后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二是在扩张时要突出主业,有所取舍,不做与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业务:三是出现危机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应对,防止风险点和出血点扩大;四是解决问题时,不能有“病急乱投医”的侥幸心理,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千万不能盲目补救,因为那样可能捅的窟窿更大,企业的损失也更大。
宋志平
«
1
2
...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
670
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