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而是
这种所谓群体认知中的道理,实际上也并不是道理,它更像是一种立场,站在群体的角度,尽量捍卫自身存在性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群体之间的争论,不是道理之争,而是立场之争,这种争论并不是为了捍卫“我们的思想”,而是为了捍卫“我们自己”。
李善友
这背后就是并不存在的“我”一直在推动着我们,为了自身的存在性而争斗。这不是道理之争,而是尊严之争。
李善友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学习深刻的知识,而是学习不同学科的差异化思维方式。对我们而言,每个学科都是一种思维的视角,就像一个个功能不同的眼镜,有的是近视镜,有的是远视镜,有的是显微镜,有的是望远镜。而我们就是通过功能各异的眼镜研究这个世界,从而形成不同维度、不同角度的综合认知,这才是学习不同学科的要义所在。
李善友
在5年的环球考察中,他并不是通过实地考察去总结规律,而是用公理化的方式去推导,用观察去验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有两条公理:第一条,遗传变异;第二条,生存竞争。在这两个公理的基础上,达尔文通过逻辑推导得出了他的自然选择进化论
李善友
我们在《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中讲过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其实第二曲线根本不是为了解决第一曲线的极限点问题,而是构建一个新的系统,让第一曲线的极限点变得无关紧要。这就是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创新。破界创新是混沌大学创新模型之王,强烈建议读者反复阅读这部分内容,不是看具体的内容,而是寻求同频共振。
李善友
我们常说“微言大义”这个词,意思是说用一句简练的话表达深刻的道理。但是在哲学语境中,我们强调的是假设与证明,即便是一句极度简练的话,我们也必须经过逻辑推理证明其有效性,否则就不是微言大义,而是虚假命题。
李善友
为什么说哥白尼引导了天文学的革命呢?他是不是发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其实并不是,实际上,哥白尼引导的天文学革命起始于他发现了旧系统的逻辑失洽。他提出日心说,并不是因为他发现了某种新逻辑,而是他想改变当时已经失去效力的天文历法。
李善友
为了打破原有系统的限制,爱因斯坦提出了最大胆、最彻底的推论,从根基上否定了经典力学。他认为,地球之所以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并不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有一个引力,换句话说,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按照爱因斯坦的设想,大质能的物体会造成周围的时空场弯曲,如果有其他物体在这个时空中运动,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自然会呈现出弯曲的运动轨迹。
李善友
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这也是辩论高手的常用方法,从基石和结构切入,不要从内容入手。
李善友
实验的过程让人不寒而栗,正如勒庞所说:“个体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那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李善友
任何事情都有原因,原因也还要有原因,所以就形成了因果链。而因果链不能无限倒推,所以最终必须找到一个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必须是唯一因,它生发出所有其他原因,同时还生发了自己,这个第一因就是“上帝”。在这里,我们给“上帝”这个名词加上了引号,其未必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代表万物的起点。
李善友
人类最悲哀的理性障碍莫过如此,我们所遭受的最大伤害不是来自所谓的犯罪分子,也不是来自天灾,而是道理之争带来的自我屠杀。
李善友
破界创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在内容上做功,而是在结构上做功,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做功。
李善友
马斯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有一种危机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义何在,万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他列了一份清单,写出他认为对整个人类有贡献的事情,但他完全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范围去思考,这份清单中包括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尤其是在地球之外生命可以长期存在的形式,如人工智能和重组人类基因。
李善友
连续性假设不是一个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一个非逻辑的武断,它是一个默认正确的隐含假设,而不是必然正确的知识。所以,休谟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只是一个假设而已。
李善友
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因为“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
李善友
肯尼斯·霍博(Kenneth Hopper)在一书中提到,“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一种思想以至于它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不是我们拥有了思想,而是思想占有了我们”。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Keynes)也说过,“困难不在于接受新观念,而在于摆脱旧观念”。
李善友
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商业领域的创新也是如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也是打破认知边界的必要条件。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质疑群体共识的观点,才可以打破原有的认知藩篱,突破创新。
李善友
很多人认为微软死于强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微软从来没有被任何竞争对手打败,而是被它自己内在的隐含假设,被PC时代的第一性原理禁锢。
李善友
公司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呢?纳德拉说:“我说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灵魂,而是一种最自然的、表露内心的声音。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而存在?”
李善友
«
1
2
...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
520
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