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最后
怎知最后才发现,人生的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无病无灾便是幸运,家人安康甚是所望。
莫言
若只在乎那昙花一现的瞬间,人生的意义更加微小。人只有在历经沧桑之后,才有真实的感悟,明白谁的最后归宿,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莫言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和自己灵魂相近的人,最后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
莫言
属于他们的那个最后的夜晚寒风凛冽,几近全圆的月亮面孔青白,好像因水银中毒而死者的面孔,同样青白而阴森的光辉照耀着凝滞的水面。
莫言
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斯蒂芬·茨威格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
莫言
演戏演戏,最后把自己演到戏里了。
莫言
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每天早上去上班时,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是要到西斯汀教堂作壁画一样。(注:米开朗基罗名画“最后的审判”完成处)
巴菲特
所谓有“转机”的公司,最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巴菲特
用亏损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数量,再用收益概率乘以可能收益的数量,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这个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
巴菲特
我碰巧是个分配资金的天才。但我能否发挥我的才能,完全取决于我出生的社会。如果生在以打猎为生的部落,我的才能根本没有用。我跑不了多快,也不是特别强壮,最后可能会成为某只猎物的野兽。
巴菲特
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杨振宁
最后是跨界学习,在企业呢,就是夸专业学习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呢,比如,大家都听过的,不懂技术的销售不是一个好销售,不懂业务的人力不是个好人力等等,但员工不换岗和轮岗,要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是非常难的。
罗振宇
每个人都经历过在校学习,然后高考,最后步入社会,在学校学习过程,大多数人都非常焦虑,怕自己学不好,考不好成绩,被老师骂,被家长骂,被同学看不起。即使考上大学,出去也不知道找什么样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最基本的学习焦虑,为求生而焦虑
罗振宇
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村上春树
我们的肌肉非常循规蹈矩。只要我们严格遵守手续,它就无怨无恨。倘若一连几天都不给它负荷,肌肉便会自作主张:“哦,没必要那般努力了。啊呀,太好了。遂自行将承受极限降低。肌肉也同有血有肉的动物一般无二,它也愿意过更为舒服的日子,不继续给它负荷,它便会心安理得地将记忆除去。想再度输入的话,必得从头开始,将同样的模式重复一遍。休息是必要的。然而,比赛迫在眼前的重要时期,要严肃地给肌肉下达最后通牒,将毫不含混的信息传达给它:“这可是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的!“当然不能让它超负荷,但一定得与它维持着绝不松懈的紧张关系。处理个中的勾心斗角,有经验的跑者自然得心应手。
村上春树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Hector)向他的妻子安德洛玛刻(Andromache)告别的时候,他年幼的儿子阿斯提阿那克斯(Astyanax)被他父亲头盔上飘动的马鬃盔饰吓了一跳,没有认出他的父亲来。他哭泣着躲到一边,贴在乳母的胸前。他的母亲双眼含泪微笑着。应该怎么做来抚慰孩子的这种恐惧呢?赫克托尔是这样做的:他把头盔放到地上,然后拥抱了那个孩子。当孩子安静一些的时候,他可以做更多事情。他可以走到头盔那里,拨弄那个羽状饰物,然后让孩子来感受它们,最后乳母可以拿起头盔,并大声笑着把它戴在自己头上,当然前提是那个女人真的敢伸手去摸赫克托尔的头盔。
卢梭
我会首先让孩子嚼一些风干的水果或面包皮。我会给孩子小块的干面包或像皮埃蒙特(Piedmont)面包一样的饼干,在农村它们被称为“面包棒”,让他们当玩具玩儿。他们会把这种面包放进嘴里磨来磨去,并让它们变软,最后总会吞下去一些,这样,他们的牙齿就自己完全长出来了,而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几乎断奶了。
卢梭
所有孩子都害怕面具。一开始我会拿一个面孔亲切的面具给爱弥儿看。然后,我会让某个人在他面前戴上这个面具,我会开始大笑,他们也都大声笑,爱弥儿也跟着他们笑起来。逐渐地,我会让他习惯于看一些不那么好看的面具,最后让他习惯于看丑得吓人的面具。如果我精心地安排每个阶段,那么他不仅不会害怕最后一个面具,还会像对第一个面具那样冲着它大声笑。在那之后,我就不会担心人们用面具来吓唬他了。
卢梭
人会把自己掌控范围之内的所有东西都当作自己的,这是人天生的一种性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原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方法两者都会成倍地增长,那么每个人就会让自己成为所有人的主宰。由此,仅仅为了得到什么就想要什么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并认为所有人都是他的奴隶。最后,当我们不得已拒绝给他某个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一直坚信只要他开口提出了要求,任何东西都可能得到,他就会把你的拒绝视为一种反叛的行为。在他还太小,不明事理的年龄,你对他解释的种种理由在他眼里都是虚假的借口。他在其中看到的只有你的恶意。他所谓的不公正的感觉会让他性情大变,充满怨恨,他会厌恶每一个人。他从没有对别人善意的行为心存感激,对别人的种种恶意更是心怀怨恨。
卢梭
«
1
2
...
76
77
78
79
80
81
82
...
118
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