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一直
一物在眼前,我们往往不会去留意它,真正要想欣赏,倒是见不着为好。事实上近在眼前也许正是促使我们视若无睹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总觉得一直能见到就尽够了,用不着再去琢磨。
阿兰·德波顿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以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穷人进出家门都不为人所注意,即使在闹市,他也会像独处在家一样默默无闻。而名流显贵们则不然,他们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尊颜。他们的行为成为公众关心的对象。他们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都不会被人忽略。
亚当·斯密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直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阿兰·德波顿
外界观点总是引导我们,让我们想象自己在攀登幸福崖上的最陡峭的一边,一旦爬上去,就可以到达一个广阔的高台,在其上我们就可以一直享受幸福生活;从来不会有人告知我们,一旦到达顶点,我们又会被唤回谷底,重新处于焦虑和欲望的洼地中。
阿兰·德波顿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阿兰·德波顿
最好的书能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阿兰·德波顿
这些环节,这些联系,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从赫拉克利特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耶稣,以不同的形式一直传到我们。它们令人信服地说明一个不变的真理:来世包含在现世之中,正是现世的各种元素将重新组成另一个世界。升华。这个超越于我们的自然生活之上的第二真理,是我们绝对有权获得的,除非我们无能才不配享有这种权利。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我们一直寻找的,是自己原本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佚名
穷人很喜欢跟你谈感情,谈道德,谈关系。但他们唯独不跟你谈钱,也从来不谈利益交换。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一直穷的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才是规律和本质。利益到位,陌生人就是朋友,利益消失,朋友就是陌生人。
埃隆·马斯克
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 黑夜的衣裳将我裹住, 从这光光秃秃的高处, 我俯瞰一片繁盛的国土, 我看到一只鹰在盘旋, 鼓着青春泼辣的勇气, 一直冲向金色的光芒, 升到永恒的火焰里去。
尼采
我想,我是没有亏待、辜负过宠爱我的歌、影迷,因为我一直都很全心全意地投入。
张国荣
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美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不在我身边。
张国荣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张国荣
神经症离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避开主要冲突。这是对抗冲突最激进有效的防御方式。这是创造伪和谐的众多神经症途径之一,即试图通过逃避来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强迫追求亲近,以及强迫追求攻击性的控制、剥削与优越性,就算不会使他们动弹不得,也会一直烦扰他们。最后,只要矛盾的价值观持续存在,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和平或自由。
卡伦·霍妮
难以察觉的,它常常不为人看出是抑郁。受此痛苦折磨的人可以照样应付生活。他能够快乐。也能痛快一番,但要在早上重新振作起来投入生活,或者说忍受生活,却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生活是永恒的负担,对此他已不再有鲜明的感受了,所以很少抱怨,但他的精神一直处于低潮。
卡伦·霍妮
一个人的潜能并不会一直保持,如果不停有东西影响他和别人,或者他和自己的关系,他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潜能。
卡伦·霍妮
人生里,有些事,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蔡磊
“家”一直是个模糊的存在。这个在别人口中蕴含着爱、归属、责任和担当的词。
蔡磊
起初,我面临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近200年来,人类在渐冻症领域没有大的突破。因为没有科学的进步,所有的渐冻症病人就没有希望。但我不愿意放弃,住在北医三院的病房里,我一直在想我能做什么,一方面是为了我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当时在医院里那些绝望无助的病友们。
蔡磊
这个病如果没人做基础研究,就只能一直仍在那儿,中国有人口优势,也有病人优势,如果中国都不去做,那指望谁去做呢。
蔡磊
«
1
2
...
65
66
67
68
69
70
71
...
122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