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一切
传统的安慰方式就是说宽心话。告诉焦虑的人他过虑了,事情一定会如愿的。但是这种宽慰可能是对焦虑最残酷的解药.塞内加的做法比较明智,他要我们想到坏事大概会发生的,但又说其实这些坏事也未必像我们担心的那样坏。 这样劝告他的朋友: 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阿兰·德波顿
华兹华斯说,大自然会指引我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自然是"美好意念的影像",对于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矫正的功能。
阿兰·德波顿
普鲁斯特原话:好书了不起而又美妙的特征之一即在于,对作者而言,书也许可说是“结论”,对读者而言,书则是“激发”(由此可见阅读在我们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书本当然重要,但也有其限制)。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离我们而去之际,正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萌发之时。作者所能做的一切是激发出我们的欲望,我们却盼望他提供答案……这是阅读的价值,同时也就是它的局限。要让原本只是一种激发的事情变成一项训练,这是强使阅读扮演它担当不起的角色。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却不构成精神世界本身。
阿兰·德波顿
他认为应该为了特定的理由阅读,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或是无谓的好奇心,也不是纯粹只想知道罗斯金有些什么感受,而是为了回到自我,找到自己的感受:“要唤起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将大师感受到的东西在自己心中重新创造出来,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法子。”我们应该为了领会自己的感受而去读他人的书,我们应该延展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尽管也许是某位作家的思想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目的。因而,一种完满的学术生涯就要求我们做出判断:我们着手研究的作家在其书中表达的东西是否与我们自己所关注者相合,而且即使在经由翻译或注释去对其理解的步骤中,我们也该同时注意理解和延展其内在一面。
阿兰·德波顿
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阿兰·德波顿
我们致力于推动各种规模庞大的客观计划,为了兴建航空站与跑道,以及生产广体客机,不惜付出无可计划的财务与环境成本;却有摆脱不了主观的心理纠结,以致种种物品的使用效果都免不了打了折扣。只要家人之间发生了口角,科技文明所赋予我们的一切优势就随即消失无踪。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我们努力生火,把倾倒的树木凿成原始的独木舟,当时谁想得到我们即便在能够把人送上月球,驾飞机飞往澳洲之后,还是不懂得怎么容忍自己,原谅自己心爱的人,并且为自己的脾气道歉?
阿兰·德波顿
一旦我们不再等待偶尔会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之时,一旦我们可以设法使一切令人愉悦的感觉立即产生、不断重复出现之时,我们便成为现代人。
阿兰·德波顿
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独独没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阿兰·德波顿
在现代持久的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死亡的前景变得别具特色,它令我们完全丧失信心,不再认为劳作具有永恒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祖先会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能够经受流逝中万物的沧桑巨变,我们却明白时间是一阵终将席卷一切的飓风。我们的楼宇,我们对格调的感觉,我们的观念很快皆会成为与时代相悖的谬误,而我们如今过分为之自豪的各种机器很快就会变得极其平庸,就像郁力克的骷髅一样。
阿兰·德波顿
因为我们得到的总是不及我们未得到的,因为请我们吃饭的人总是不及不肯请我们的。要是我们仅因为自己得不到,就对意下未足的一切抱怨个不停,我们的价值判断一定会出问题。
阿兰·德波顿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以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穷人进出家门都不为人所注意,即使在闹市,他也会像独处在家一样默默无闻。而名流显贵们则不然,他们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尊颜。他们的行为成为公众关心的对象。他们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都不会被人忽略。
亚当·斯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那么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
亚当·斯密
生气的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发出极度矛盾的信息,哀求着救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没希望无需言语就可以得到理解。
阿兰·德波顿
情人间过于矜熟,结果往往是滋生出厌倦,因对对方知道得太多而生厌倦。反讽的是,问题也许出在我们对对方还不够了解。始入爱河,我们惟有新奇之感,对彼此的关系自然茫然无知,定情之后终日厮对,朝朝暮暮的日子又让我们生出幻觉,以为一切不过如此,实在平淡无奇。最大的错觉莫过于因日日晤对而自以为对对方已无所不晓,诺亚在世上活了六百年,若非洪水降临让他以别样眼光看世界,他还不知此理。
阿兰·德波顿
生气的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发出极度矛盾的信息,哀求着救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希望无须语言就可以得到理解。
阿兰·德波顿
我告诫自己:我绝对不能以我可笑的不安来麻烦你。结果呢,尽管我尽力使自己保持理性,显得成熟,但这一切还是迫使我默默地发了疯。
阿兰·德波顿
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
阿兰·德波顿
被动的感觉和困惑的感觉。或者我们可以更加野心勃勃地说,理解这一切将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以此开始我们可以改变或者挑战社会理想,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阿兰·德波顿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过程。
阿兰·德波顿
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家庭、社会上的人和从事他的职业的人所称道的价值——这一切的一切很可能都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阿兰·德波顿
«
1
2
...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
408
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