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理解
这并非自主的选择,而是一种僵化的欲望的表现,展现了归属、激励、竞争和对荣誉的维护。“为了理解我们的文化,”她在《男性》中写道,“我要理解男性,因为是他们构建了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回溯的道路,在路的尽头,我找到了阴茎。”
达契娅·马莱伊尼
我的阿失,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听了可能会发笑:一个遭遇了盗窃或者抢劫的人提出控告,法官会问他体会到“快感”了吗?没有人会得一个被抢劫的受害者是自愿被抢的。可强奸犯的基本观点却恰恰如此:这才不是强奸,因为她同意了。那什么才是犯罪?这切都源自人们从古罗马时期就深信不疑的一句话:Viscarapuellae,即“女性喜欢力量”。就好像在说,强奸不过就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女性不敢承认她们喜欢这个东西,可内心深处却在渴望一个真正的男人,为她们带来快感。很多不尊重女性意愿,也不认为女性有自主意识的男性,还有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想法。
达契娅·马莱伊尼
为了省事而把女人关进精神病院,有很多关于这种故事的书。那些故事令人痛心,主人公通常都是一些单纯、未受过教育的女人,尤其是那些贫穷的、违背了所谓“家庭义务”的女人不给丈夫做饭,婚外调情照顾孩子时还不够忘我投入。丈夫、父亲或者兄弟就会拽着她的手,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医生常常会亲切地诊断她们患了病,然后将她们终生禁闭。在他们眼里,那些女人无法理解,也没有需求。在他们的解读下,那些女人的话语、渴望、抗议都成了患有精神疾病的证据。有时,她们甚至被切除脑叶。如果她们稍稍抬高音量,就会被绑在床上数月,或者被套上约束衣动弹不得。
达契娅·马莱伊尼
女性使用一种男性为男性而发明的语言,这是一种倒错。可女性不仅很熟悉这种语言,有时甚至迷失其中。我记得伊达·马利在她的一本书中写道,女性通过穿衣打扮的方式,说着男性之间交流的语言。这并非自主的选择,而是一种僵化的欲望的表现,为了展现归属、激励、竞争和对荣誉的维护。“为了理解我们的文化,”她在《男性》中写道,“我要理解男性,因为是他们构建了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回溯的道路,在道路的尽头,我找到了阴茎。”
达契娅·马莱伊尼
你跟我说的那些女性主义理论,坦白说,我从来没有读过:它们让我有些不安。我厌恶狂热主义。”“为什么当女性支持一些观念的时候,就变成了狂热分子呢?”“她们本来就是。”“你会说马克思是个狂热者吗?”“这跟马克思有什么关系?”“他思考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你会或多或少同意他的观点,可你不会把他定义成一个难以理解的极端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思想者。女性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比如奥兰普·德古热,1791年,勇敢的她起草了一份关于女性公民与政治权利的宣言,后来被送上了断头台。
达契娅·马莱伊尼
阿失,历史是由胜利者述说的。对此,你虽然不理解,可你是知道的。女人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诉说她们的历史,拿回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战役、自己的成功、自已的梦想、自己的真相。但终有一天她们会做到的。那时,她们将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
达契娅·马莱伊尼
“从小,女孩们就被引向了错误的道路,”你理解这种思想的颠覆吗,我的阿失?“也就是远离了自身存在的真理。世人向她保证,未来,她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只要她甘做仆人,温顺服从,放弃所有思想和精神上的独立。”她放弃了,可是为了变得完美,她必须接受一种命中注定、无法挣脱的生活,她必须练就一种本能,就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关进一座监狱,关上一辈子。真是十足的贿赂。
达契娅·马莱伊尼
《无题》从一方椅子上听课醒来忘了什么是我、你日子把自己拾起移步回家时间竟是如此的线一步便是十年可为什么还是怕听雨声怕闻啼鹃回望为你枕残的梦燃过的小诗为你暗干的泪浅黄的底子你旧时的眼睛是饱熟的橄榄现在望去仍是我橄榄蜜汁般的泪泉仿佛仿佛有一种言语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的底蕴仿佛摇落的山音掌上的流云仿佛有一种空白河水流过彼岸没有记忆仿佛投进水里的石头落进心底的字句仿佛有一种存在只有独自才能彼此感觉仿佛淌过鬓边的岁月皴在窗棂的微雪私印我把月亮戳到天上,天就是我的。我把脚踩入地里,地就是我的,我把唇压进你的脸庞,你就是我的。我需要的不是由于对方的存在而感到温暖,感到不再孤单。我需要的不是一条路走来走去,知道路边有几个垃圾桶,绿油漆的,知道一路上有多少块青石板,一共要迈三百八十六步。我需要的不是因为有人爱着而产生的被承认的虚荣,象暴发户炫耀坠得脖子酸痛的金顶圈一样得意有几个几个女孩子喜欢我。我需要的不是一个避难所,一个知音,一个人说她永远理解我,即使是真的……我厌倦这一切,诅咒这一切,这一切里包含着懒惰,怯弱,包含着其它事物可以取代的东西。
冯唐
我们的案例都是“借假修真”,不用在意具体的内容,而应该通过案例去理解思维的框架。
李善友
人类用这种简化和扭曲了物态的感官系统,有效地建立了我们的生存辨识系统,但同时也付出了永远无法认知世界“真相”的代价。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主观感受到的东西,永远不能直接感受到所谓客观存在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主观思维模型,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李善友
群体无意识,我们也可以理解群体无自由意志
李善友
纳德拉深刻地理解熵增定律,明白大多数独立系统都会不由自主地趋向于熵增,随着熵的持续增加,任何组织都会到达混乱无序状态的临界点。如果任由企业在无序的状态下继续发展,系统迟早会崩溃。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主动地刷新企业系统,找到既定路线之外的发展渠道,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虽然纳德拉的“刷新”理论看上去自成体系,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第二曲线创新。
李善友
马斯克认为,迁移式学习首先应将知识拆解为基本原理,把知识看作一棵语义树很重要。深入细节或枝叶前,保证你可以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主干和大分支,否则细节和树叶就没有可依附的东西。其次,在新领域中重构基本原理,然后在其上悬挂细节。从一个领域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就是将学习到的人工智能、技术、物理和工程学等基本原理在不同领域重构。
李善友
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如果不考虑群体深刻的保守本能,就难以理解历史,尤其是民众的革命。
古斯塔夫·勒庞
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我们只要想一下,有时我们会因为在头脑中想到的任何事实而产生一连串幻觉,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状态。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群体对这个事实却视若无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古斯塔夫·勒庞
只有对群体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理解法律和制度对他们的作用是多么微不足道,才能理解除了别人强加于他们的意见,他们是多么没有能力坚持己见,要想领导他们,不能根据建立在纯粹平等学说上的原则,而是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动心的事情,能够诱惑他们的东西。
古斯塔夫·勒庞
我们并不是靠沉思冥想或凭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获得我们的宗教信仰,而是由外来权威和命令强加的。
蒙田
“侨文达,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我理解你,但那恰恰是世尊所说的虚妄之相。他宣讲宽容、克己、慈悲、忍让——却没有爱。他禁止我们缠缚于尘俗之爱。”
赫尔曼·黑塞
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这心满意足的、市民气的、精神空虚贫乏的时代,面对这种建筑形式、这种营业方式、这种政治、这种人,要找到神灵的痕迹是多么困难啊!这个世界的目的我不能苟同,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世者!不管在剧场还是在影院,我都待不长,我几乎不能看报,也很少读现代书籍。我不能理解人们在拥挤不堪的火车和旅馆里,在顾客盈门、音乐声嘈杂吵闹的咖啡馆里,在繁华城市的小酒馆小戏院里寻找的究竟是什么乐趣;我不能理解人们在国际博览会,在节日游行中,在为渴望受教育的人作的报告中,在大体育场上寻找的究竟是什么乐趣。千百万人正在为得到这些乐趣而奔走钻营,我也可以得到这种乐趣,但我不能理解它,不能和他们同乐。
赫尔曼·黑塞
您心里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人与你相干,没有人理解你。是不是这样?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绝对孤独中漫游,不可能让别人真正理解自己,不能与他人分享或共同拥有什么。你应该首先去尝试理解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适应他人。为别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赫尔曼·黑塞
«
1
2
...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
195
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