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摘录《知识的边界》用名言文案点亮生活照亮心灵
戴维·温伯格
图书表达观点的方式上:它们将思想挤压到一条狭长的小径上,驱使读者沿着这条小径前进。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丹顿也描述了书如何能够整合起上述功能:“建造一种类似于金字塔的层级结构。”最顶层的应该是“简洁的叙述”。第二层,可以是“关于这一论证不同方面的扩展”。第三层,提供支持前两层的材料。第四层,附上“前人论述之精选和讨论”。第五层是教学工具。第六层可以鼓励读者评论,交换意见。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所有的知识和经历都是一种解读。解读是社会性的。解读没有高下之分。解读发生于话语之中。在某一种话语中,某些解读是倍受青睐的。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在通往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对那些持反对意见者保持一种理性和开放的态度。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互联网可能将是重建开放式社区最为重要的希望之源,在这样的社区之中,民主的对话与交流能够蓬勃发展……个人的观念贡献将主要基于能者为王(meritocracy of ideas)的观念规则得到处理。其将是有史以来最具交互性的媒体,也将是最有潜力将人们彼此连结,将人们与一个知识世界相连接的媒体。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卡尔认为,网络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网络弱化了我们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支撑我们专注性地获取知识、归纳推理、批判思考,想象以及沉思的关键。”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网络瀑布”(cybercascades),即一种信条如果以真相之名传遍网络,会很快地获得大批的追随者。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很多人听到最多的,是自己声音的回声,而且比自己的声音还要大。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太多的共性将导致群体思维(groupthink)。太少的共性又会导致事情徒劳无功或者催生向平庸之辈妥协的委员会。问题的窍门在于拥有恰如其分的多样性。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多样性作为一个目标已经为人们所默认,一部分是因为其作为一种简单的公平,但另一部分更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长久以来已经接受了观念的多样性会把我们引向更好、更强、更有力的观念。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我们将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织就的漩涡里。我们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都无法达成共识且将来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获得知识。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新类型的专家知识浮现,并且提供不同的价值。从有资质到无资质。从确信不疑到游移不定。从一致到丰富。从权威带来的不透明,到对透明的持久追求。从受控制的、可知的到链接的、不受控制的。最重要的,是专家知识从专家个人的性质转变为网络的性质。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现如今,专业知识已经嵌入了数字网络并被赋予强大的能力,它因此摆脱了旧媒介的属性,而拥有了新媒介的属性:专家知识曾经是基于主题的。专家知识的价值曾在于其结论的确定性。专家知识过去常常是不透明的。专家知识曾经是单向的。专家曾是一个特殊阶层。专家倾向于用一体化的声音表达。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我们已经身处每个人都可以出版的时代。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网络变得更专业不仅是来源于人们创建的内容,而且来源于人们在内容之间创建的链接。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让我们来看一下互联网最基本的五个性质,从最简单的开始,到最复杂的结束。每一种性质都催生其独有类型的网络化专家。性质一:网络连接大众;性质二:网络汇聚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人;性质三:网络最像燕麦粥:粘稠而多块;性质四:互联网是累积性的;性质五:互联网无限地增长。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将聪明人聚集在一起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创造思想的方式。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在互联网上,衡量一个专家的权威并不在于你对某个话题能够盖棺定论,而在于你能否最先发出声音。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一套新的认知世界的策略正在形成,但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它的到来。
戴维·温伯格
/
《知识的边界》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