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关于阿兰·德波顿的名人名言哲理格言警句语录 - 每日文摘
阿兰·德波顿 英国作家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等。

悲剧的艺术来自古希腊。西元前五世纪,这是一个专属于描绘人类失败过程的艺术,同时也加入某种程度的同情。在现代生活并不常给于同情时,几年前我思考着这件事,我去见“周日运动期刊”,如果你还不认识这个小报,我建议你也别去读。
今日世界上最会嘲笑人的便是报纸。每天我们打开报纸,都能看到那些把生活搞砸的人,他们与错误对象共枕,使用错误药物,通过错误法案种种,让人在茶余饭后拿来挖苦的新闻,这些人失败了,我们称他们为“失败者”,还有其它做法吗?西方传统给了我们一个光荣的选择,就是“悲剧”。
换句话说,最好在你开口评论他人之前悬崖勒马,你很有可能不知道他人的真正价值,这是不可测的。于是,我们不该为人下定论,还有另一种慰藉,当我们想象人生中的失败,我们恐惧的原因并不只是失去收入,失去地位,我们害怕的是他人的评论和嘲笑,它的确存在。
我很喜欢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里的一句话,他说“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用现在的口吻说,看一个人的名片来决定你是否要和他交谈是罪。对圣奥古斯丁来说,人的价值不在他的社会地位,只有神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他将在天使围绕、小号奏鸣,天空破开的世界末日给于最后审判,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世俗论者,这想法太疯狂了,但这想法有它的价值。
这种我们能创造一个每个人的能力都忠实地被分级,好的就到顶端,坏的就到底部,而且保证过程毫无差错,这是不可能的。这世上有太多偶然的契机,不同的机运,出身,疾病,从天而降的意外等等,我们却无法将这些因素分级,无法完全忠实的将人分级。
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刚才提到的这些焦虑呢?是有的。我想提出几项,先说“功绩主义”,也就是相信每个人的地位忠实呈现他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想法太疯狂了,我可以支持所有相信这个想法的,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的政治家,我同样相信功绩主义,但我认为一个完全彻底以能力取决地位的社会,是个不可能的梦想。
如果你做的很好,这是件令人愉快的事。相反的情况,就很令人沮丧。社会学家Emil,Durkheim分析发现,这提高了自杀率,追求个人主义的发达国家的自杀率,高过于世界上其它地方,原因是人们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全当作自己的责任,人们拥有成功,也拥有失败。
不幸的人,尤其在美国,如果人们遇见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被刻薄地形容成“失败者”,“不走运”和“失败者”中间有很大的差别,这表现了四百年的社会演变,我们对谁该为人生负责看法的改变,神不再掌握我们的命运,我们掌握自己的人生。
你知道,在中世纪的英国,但你遇见一个非常穷苦的人,你会认为他“不走运”,直接地说,那些不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
问题是,如果你打从心里相信,那些在社会顶层的人都是精英,同时你也暗示着,以一种残忍的方法,相信那些在社会底层的人,天生就该在社会底层,换句话说,你在社会的地位不是偶然,而都是你配得的,这种想法让失败变得更残忍。
现在,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的政治人物,都同意“功绩主义”是个好事。我们应该尽力让我们的社会崇尚“功绩主义”,换句话说,一个崇尚“功绩主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崇尚功绩主义的社会相信,如果你有才能、精力和技术,你就会飞黄腾达,没有什么能阻止你,这是个美好的想法。
这两者中间有着绝对的关联,一个告诉人们他们无所不能的社会,和缺乏自信有着绝对的关联。另一件好事也会带来坏影响的例子,还有一些其它原因造成我们对事业,对我们在世上的地位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再一次地,它也和好的概念有关,这个好概念叫做“功绩主义”。
我们可以从书店中感受到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当你像我一样到大型书店里的,自我帮助书籍类。如果你分析现在出版的这些自我帮助类书籍,它们基本上分成两种,第一种告诉你“你做得到!你能成功!没有不可能!”另外一种则教导你如何处理,我们婉转地称呼为“缺乏自信”,或是直接了当地称为“自我感觉极差”。
今日你变得像比尔-盖茨一样,有钱又出名的机会,大概就跟你在十七世纪,成为法国贵族一样困难。但重点是,感觉却差别很大。今日的杂志和其它媒体让我们感觉,只要你有冲劲、对科技有一些新颖的想法,再加上一个车库,你就可以踏上比尔的道路。
今日社会的问题是,它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学校,每个人都穿着牛仔裤,每个人都一样。但并非如此,当生而平等的概念遇上现实中悬殊的不平等,巨大的压力就出现了。
她太怪了,我们无法想象自己与她扯上关系,她的语调令人发噱,来自一个奇怪的地方,我们与她毫无关联。当你认为你与这个人毫无关联时,你便不会嫉妒。越是两个年龄、背景相近的人,越容易陷入嫉妒的苦海,所以千万避免去参加同学会。因为没有比同学,更强烈的参照点了。
这么说吧,我想在场的各位,或是观看这个影片的众位,很少有人会嫉妒英国女皇。虽然她比我们都更加富有,住在一个巨大的房子里,我们不会嫉妒她的原因是她太怪异了。
嫉妒在今日是一种禁忌话题,但这个社会上最普遍的感受,便是嫉妒。嫉妒来自生而平等的精神。
这个世界用许多方法告诉我们,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不再受限于阶级,而是只要靠着努力就能攀上我们想到的高度。这是个美丽的理想,出于一种生而平等的精神,我们基本上是平等的,没有任何明显的阶级存在。这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