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爱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基于自身的经验,凭借直觉来关怀学生,并没有注重个体差异,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在我看来,爱孩子就应该以尊重理解为前提,尤其是这类生理、心理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病残生,他们自卑感强,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待这类学生,老师太热情,他觉得你是同情可怜他;老师太冷淡,他觉得你是嫌弃歧视他。因此,对他们的关爱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得科学、爱得具体,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桂贤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孩子的内心世界,简单而阳光,却也是敏感而脆弱的,尤其是那些残疾学生或有特别病史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孩子身体机能有缺陷,智力低下、肢体残疾;有的孩子患上了一些比较严重、特殊的疾病,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病痛之中,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放肆”地玩耍,他们的内心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而自卑感容易导致形成个人偏颇的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更需要老师特别关注。有些病残生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就读,希望孩子享受正常的教育。在普通的学校里,病残生与其他普通孩子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因此,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告诫我们必须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桂贤娣
所谓,积小流以成江海。老师的爱细细绵密,才能汇聚成宽广深沉的大海。
桂贤娣
教师这个职业有时候就像医生,医生治病救人,教师则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孩子的过失就像是小小的疾病,我们不能讳疾忌医,隐瞒包庇,更不能谈虎色变,夸大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都应该珍视每个孩子的过失,因为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契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这时,学生潜在的问题就会暴露无疑,帮助学生找到并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所在,便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理解、尊重、信任,用真情换取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
桂贤娣
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如同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细微之处见真情。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孩子,平时爱冒险的,挑食的,体质较弱的,生活上有特殊情况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对这些孩子多一份细心的观察,体察学生身体的种种不适,理解他们因为生病带来的情绪波动,安慰、鼓励、疏解,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去爱他。
桂贤娣
亡国论之没有根据,俱如上述。但是另有许多人,并非亡国论者,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
毛泽东
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验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维克多·弗兰克尔
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呼出最后一口气为止,赋予意义的三种途径,具体来说,它们是:我们的行动,我们创造的作品,以及我们的经历、际遇和爱。
维克多·弗兰克尔
有一个自己的爱好,在你不能做正事的时候,抓起你的爱好。这样才能做到得志行天下,不得志独善其身。
冯唐
有所专,专业,培养一个爱好,把这个爱好做到专业,至少半专业。
冯唐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主体化,即把客体的知识、学问、道理与自己的理解、体验、感悟、爱憎、希冀结合起来,然后天地化为境界,知识化为格局,学问化为心胸,道理化为智慧,规律化为把握,终极化为核心范畴。
王蒙
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先从入门看起,如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看完后你也许会慢慢爱上哲学。
罗翔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弗洛伊德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弗洛伊德
真心追求知识、近乎狂热地热爱正义与渴望个人独立等,这些都是犹太人的传统;因此,我很庆幸自己是犹太人。
爱因斯坦
我们早早地就开始鄙视自私者。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要是不想失去父母的爱——哪个孩子能承受得起——就得在有能力真诚地分享和放弃之前,早早开始学习“分享”“给予”“牺牲”和“放弃”。
爱丽丝·米勒
我们常把自爱与他爱对立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去体验自我,又怎能做到自爱?
爱丽丝·米勒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够表达出对于母亲的失望之情,也就是说,能够体会自己的生气与愤怒,那他便可以保持活力。但这会导致他失去母爱,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等同于死亡。因此,他为了留住母爱而“扼杀”了自己的愤怒。
爱丽丝·米勒
孩子被母亲自私地占有,并不意味着母亲没有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爱,相反,母亲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客体热爱着,但并不是以孩子真正需要的方式,而且这种爱的前提是孩子必须披着虚伪自体的外衣。这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却可能会阻碍孩子发展真实的情感。
爱丽丝·米勒
成年人也只有在内化了一个爱自己、能与自己共情的自我客体时,才能体会自己的情感。
爱丽丝·米勒
«
1
2
...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
922
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