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需求
一个人失败了,就认为他是错误的,这么想不对。力量强大的一方固然暂时赢了,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力量在走向理性和进步。在伊朗,宗教极权主义也胜利了,可这并不表示那些相信自由民主的人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赢家是肆无忌惮地使用权力的人,占有武器的人,公开撒谎并利用各种工具使公众相信这些谎言的人,赢的是专横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失败,因为对自由和正义的需求会在适当的时机重生,专横者必将被制服。
达契娅·马莱伊尼
我的补充是,对于任何有裁决特权的政府或行政机关来说,母性都带有一种隐形的,有时不被提及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人们常常将掌控生死的两种权力并列在一处。每个政府,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试图在国民身上实现对这两大权力的掌控:掌控死亡的权力,可见于发动和领导战争、指挥军队、审判、监狱,往往还有酷刑:对生的拿控,则源自女性的腹中。控制女性性行为的需求由此而生,女性性行为成为禁止的工具、禁忌和对权力的剥夺。为了传统道德的施行,女性必须保持纯洁、忠贞、顺从、奴化,完全屈从于男性的法则。
达契娅·马莱伊尼
为了省事而把女人关进精神病院,有很多关于这种故事的书。那些故事令人痛心,主人公通常都是一些单纯、未受过教育的女人,尤其是那些贫穷的、违背了所谓“家庭义务”的女人不给丈夫做饭,婚外调情照顾孩子时还不够忘我投入。丈夫、父亲或者兄弟就会拽着她的手,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医生常常会亲切地诊断她们患了病,然后将她们终生禁闭。在他们眼里,那些女人无法理解,也没有需求。在他们的解读下,那些女人的话语、渴望、抗议都成了患有精神疾病的证据。有时,她们甚至被切除脑叶。如果她们稍稍抬高音量,就会被绑在床上数月,或者被套上约束衣动弹不得。
达契娅·马莱伊尼
凯特·米利特将男性嫖娼解释为一种纯粹的统治的需求,那些内心恐惧和受挫的男人想要在一个女人身上实现完全的支配。一个绝对屈从的身体,给予自己性快感,却不要求自己回报爱情、追求、关心,甚至尊重,对有些男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大大抵消了他们的痛苦和屈辱。
达契娅·马莱伊尼
“在讲述征服、奴役、战争和条约、探索和帝国主义的故事中,母性从未被提及。母性有她自己的故事、她自己的意识形态,比部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更加重要。”艾德丽安里奇如此写道。控制女性性行为的需求由此而生,女性性行为成为禁止的工具、禁忌和对权力的剥夺。为了传统道德的施行,女性必须保持纯洁、忠贞、顺从、奴化完全屈从于男性的法则。
达契娅·马莱伊尼
爱一个人不应该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给予真挚的感情。
杨沫
创业十条:1、能洞察用户需求对市场极其敏感。2、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3、最好是两三个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创业。4、一定要有技术过硬并能带队伍的技术带头人。5、低成本情况下的快速扩张能力。6、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加分。7、做最肥的市场。8、选择最佳的时间点。9、专注、专注再专注。10、业务在小规模被验证。
雷军
利润来源于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不是通过价格战所能获取的。
雷军
客户至上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只有满足客户需求,才能长久发展。
雷军
客户是企业的血液,要全面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客户满意度。
余承东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战略和思路,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余承东
监狱已经变成了一个黑洞,当代资本主义的碎屑就存放在里面。 大规模监禁在吞噬社会财富的同时产生利润,因此它往往会重现导致人们入狱的条件。 因此,在经济去工业化(这一过程在 1980 年代达到顶峰)与大规模监禁的兴起之间存在着真实且通常相当复杂的联系,后者在里根-布什时代也开始急剧上升。 然而,对更多监狱的需求以简单化的方式呈现给了公众。 因为有更多的犯罪,所以需要更多的监狱。 然而许多学者已经证明,当监狱建设热潮开始时,官方的犯罪统计数据已经在下降。
安吉拉·戴维斯
人一旦习惯了自己总是有求不得的人生,久而久之,甚至对自己真正需求什么都渐渐模糊起来。
村上春树
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应该只听他能够理解的词语,也应该只说他能够清晰发音的词语。他所做的种种努力会指引他重复同一个音节的发音,就好像他在练习如何清楚地发出那个音一样。如果他开始结结巴巴地说不明白,不要企图弄明白他的意思。指望别人总是倾听自己说的话,也是一种专横的表现,对孩子没有好处。你只须仔细地关注他真正的需求,并让他努力设法使你明白他说的其余的话。你仍然不应那么急于让孩子说话,一旦他感受到了说话的用处时,就会自己学着说话。
卢梭
相比在襁褓里裹得紧紧的孩子,那些身体和双臂能自由活动的孩子肯定要哭得少得多。只知道身体需求的孩子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会哭,而这是一个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时我们就会确切地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地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卢梭
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宣讲美德,结果却让孩子爱上了种种恶习。你禁止这些恶习,结果却把它们逐渐灌输给孩子。你想使孩子变得虔诚吗?你带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结果却让他们觉得厌烦无比。你让他们不停地喃喃地默默祷告,结果却让他们希望不需向上帝祷告,觉得那才是一大乐事。为了教导他们要乐善好施,结果你却让他们去向人布施,弄得好像你不屑于亲自施舍别人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教师呀!不管他有多么爱他的学生,他都应该与他的学生争夺这个荣誉。他应该让孩子认为自己太年幼,还不应施舍别人。布施是大人的举动,因为大人可以衡量赠送之物的价值,判断他的同胞的需求情况。而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没有任何优势去布施,即使布施也不是带着慈悲之心,没有仁爱之意。他几乎为布施感到羞愧,因为根据你和他自己的做法来判断,他认为只有孩子才会向人布施,而且当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乐善好施了。
卢梭
他们让孩子产生了多过他自然应有的需求,这样并没有减轻孩子的柔弱程度,反而让他更弱了。不仅如此,他们更进一步,要求孩子做自然都不会要求他做的事情;他们要孩子服从他们的意志,让他用极其微小的体力自己照顾自己;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柔弱和他们的慈爱会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把他们自己或孩子变成奴隶,因为这些孩子变得更弱了。
卢梭
所有动物都拥有保护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才能,且刚刚好。只有人拥有过剩的才能。这种过剩的才能却给他招来了苦恼,这不是很奇怪吗?在每块土地上,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资都超过了他们的生存所需。如果他足够明智,不去理会这种过剩,他就总是会很满足,因为他需要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太多。古希腊文学家兼哲学家法沃里努斯(Favorinus)曾说:“巨大的需求源于巨大的财富,而且要得到我们想要的,最好的办法往往是舍弃我们已拥有的。”我们努力地想让自己更加幸福,结果却把这件事变成了痛苦。每个只是希望自己能活着的人,往往会活得很开心,他从而也会成为好人,因为做个坏人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卢梭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获得力量,变得没那么焦躁不安和难以消停,并变得更加自我。灵魂和身体越来越和谐一致,而自然要求我们进行的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活动。但是,因为还存在唤醒控制欲的需求,所以控制欲并没有就此熄灭,而支配别人会唤醒并助长人的自负心理,而习惯又会进一步强化它。因此,一时兴起就会紧随人的需求而来,偏见和主观想法就这样初步扎下了根。
卢梭
身体的需求会让他感到不舒服,却又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满足这些需求。胃部肌肉与胳膊和腿部肌肉之间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即便他的身边到处都是食物,这也不会促使他朝着食物迈出一步,也不会伸出一只手去拿食物。此外,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完全长成,他的四肢已经发育得很充分,他不会像小孩子那样永不停息地动来动去,因此他很可能饿死了,也没有跃跃欲试地去寻找食物。然而,只要稍稍想一想我们获得知识的先后顺序和发展,你就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从自己的经验或别人那里学到任何事情,就会处于原始无知和愚昧的自然状态。
卢梭
«
1
2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